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七章不求回报的忠诚mdas(5/10)

去,则中国文明自体就成了锁国的状态,虽然国内的商业及民间文化等持续地发展,但对外则不开放。这也使得中国社会往停滞不前的方向而去。是以,郑和的死也代表着将中国对外的窗口加以关闭的意味,具有非常的象征性。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有详加考量的必要,像刘大夏这样的儒教官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基本上儒教在当时已经比原本孔子所倡导时更加地形式化,而从儒教原理主义看来,提供国家利益这件事本身就是反正义的。这在历代都有相当的议论。因为如此一来,随着国家收入的增加,就一定会有朝廷与商人争利的情形出现。而郑和的远征确实是花费了相当的金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如果能够因此而确立海外贸易的路线的话,就长远来说,应该是能够提升利润的。只是提升利润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罢了。在儒教的考量里,财政的再建乃在于俭约。重点就在于:并不是要增加收入,而是要减少支出。因此就要把不能提供即时利益的大舰队远征予以取消,用以减少支出。

因为有着这种想法的缘故,即使他们是站在他们所谓的正义之上,然而视野却实在是极度地狭小。毕竟人对于未来是无法预知的,然而从这样的行为使得全中国停滞,以及视野矮小化这一点来看,刘大夏的所作所为在人类史上还是无法原谅的。

就这样,明进入了非常保守的时代。

接下来是第八十五位的于谦。这个人本来是个文官,而且从事地方官的工作,被称为于青天。表示他如同宋的包拯被称为包青天一般,是个非常光明正大的人,相当地受到民众仰慕。

当时,正是明的第六代皇帝,也就是英宗在位的时候。说起这个人,也有相当曲折离奇的命运。英宗皇帝受到宦官的怂恿,亲自带领了军队去与本来并不需要他亲自出动的战争中的强敌作战。在这时的北方,北元早已烟消云散。大概是由于其内部的不断抗争之故,不知何时便已消失,取而代之的,乃是另一支强大的骑马游牧民族。这支部族被称为瓦刺,其族长则叫做也先汗。

这个人在约十五世纪中的时候,将蒙古高原的东半部加以统一,然后就迫向北京。本来应该是只要能够与明互相贸易往来就可以的,然而当时采取保守姿态的明却断然地加以拒绝。于是他们就马上发挥实力,率领着为数众多的骑兵部队指向北京。说到这里,刚才也提过,没事找事做的英宗就在宦官的怂恿下准备与之对抗。本来虽然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最后还是率了五十万的大军进行远征,跟后就留下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事件。

这两支军队一开始老是相互错过,一直都没有遭遇到,直到八月时,确知了明军所在地的也先汗对明军展开了急袭。由于策略得当,让明军吃了大败战。而英宗就在败战之后穿着锁甲晃来晃去,到处又找不到部下,正当不知要怎么办,只能够隐于树荫之下的时候,却被敌方发现了。由于不管怎么看来,他都不像一名地位低下的兵士,因此就将之拿下,而后一问竟发现是明朝皇帝。由于也先汗根本没想到会俘获明帝,因此自然大喜,就以之做为交易的筹码。也就是说,我可以将你们的皇帝归还,只是你们必须要以财宝或领土来交换的意思。由于瓦刺也没有杀害英宗的意思,因此自然认为这场交易一定会成立,没想到结果却不是如此。

当时,于谦取得晋升,成为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大臣。这个人当初在担任地方知事的时候,要转任之际,当地的人民竟同声哭泣并希望他不要离开,结果一待就待了十九年之久。他不单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好人。

这时候,除了有要接皇帝回来的意见外,也有认为北京很危险而想要迁都回南京的意见,这些于谦都一一加以斥回,既不答应瓦刺的交易,也不舍弃北京,还任英宗皇帝的弟弟为新的皇帝,建立彻底抗战的机制。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