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孔多和外面世界的接触。他就建造了一个飞机降落场,然后到法兰克福订飞机。
但他定购的飞机不知为何老是运不到马孔多,说是已经到了某个地方,又说是上船运到了另一个地方。加斯东始终在等他的飞机,每天一早起来,就是向天上看,飞机始终没有来,他只能自己去布鲁塞尔找飞机。他一走出去,就不再想回来,一去不回头了。而阿玛兰塔·乌苏娜这时也已经爱上了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他走了正好促成他们的私通。和梅梅通奸的男朋友的下场也非常糟糕。他每天晚上和梅梅在澡盆里幽会,后来被她母亲发现,她母亲就布置下哨兵,一次约会的时候,被哨兵的子弹打中脊梁,他从此以后只能躺在床上。这就是外人在这个家族里的遭遇。
故事讲的差不多了,我可以开始分析。首先第一点,就是现代小说的表现方式。我们分析到现在为止,除了《心灵史》和《九月寓言》是当代作品,都是传统的小说。从时间上说,最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也是在本世纪初,其他都在上世纪,在小说的历史上称得上是“古典”当然在整个艺术史上小说就是近代的产物,而《百年孤独》则是本世纪中期,现代史的时期。从手法上说,这部小说是我们课程中唯一的一部现代主义小说,并且称得上是现代主义小说经典。我想大家是否已经感觉到现代小说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一样。我们经常听到流传的一些关于写作过程的故事,像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本来他是不想让安娜死的,可到后来人物自己活动起来,安娜自己选择了死的结局。这故事的意思是,人物一旦进入一定的轨道里,它便会根据自然合理的逻辑自己活动起来,好像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真人。他们在形貌上、心理上、动机上、逻辑上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非常接近,俗话说的“活灵活现”但现代小说里的人物不是这样的。它的人物全是事先经过抽象归纳的,有定义的。
有点像我们过去所批判的说法“主题先行”事先有个思想主题,然后为这个思想主题策划图解,这个人物担任什么任务,这个情节又担任什么任务,它是图解式的。它的人物、故事、细节,所有的发生都在事先做过周密的规划,事先规划得非常整齐,有严密的推理过程。
它是经过概括和归纳的结果,每个人物都不是个别的具体的人性的人,而是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理性化的人。在这里不是要它去爱、去恨,而是要它表演作家的思想,是作家思想的傀儡。它们都是意图的象征,意图的替身。因此这种故事都是非常不感性的,不是感性的故事,没有写实的面目,它非常理性化,是经过思想的整顿的。我们以前评价某部小说,对这部小说会有很多很多种解释。就像一朵花放在那儿,左看左的角度,右看右的角度。可这里的图景,是一幅装饰画,有很强的对称感、图案感,是经过抽象化处理了的,不是我们在自然里所看到的栩栩如生的一朵花,它是已成定势的画面。就好像很早以前,原始人在陶器上所刻下的雷电纹、绳纹等等图案,这标志着原始人理性思维到达一个高度,他们不是将天上某一朵具体的云彩如实地画下来,而是经过大量的观察,然后归纳成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图案。现代小说也是理性的成果。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归纳,它不是具体的景象,具体的故事,它是把很多具体的情景总结了以后概括成一个情景,这情景是具有像原始人的雷电纹一样的普遍性的意义。我觉得《百年孤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类小说对于分析来说是很方便的,你看我可以把它画成一张图。而对于那一类,以前所讲《复活》、《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我却很难把它总结归纳,它们是一幅幅生活的场赴,这些场赴看上去都是没什么用心的,日常化的,活灵活现如我们常说的连着土带着露水这么一捧东西,不是那么容易下定义的。
而现代小说非常容易分析,只要找到密码,打开机关,便一目了然。
因此往往给上课提供很好的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