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进行痛快淋漓的解剖,如《论书生的酸气》批评知识分子身上的酸气味,他说,既然自己是在人民之中,就不能再自命不凡,要知识分子必须正确地看清了自己,要丢却知识分子那种装腔作势和自视清高的作风。这实际上包含了朱自清对旧我的否定和批判,包含着对自己那种习惯于克制、平和中正、沉思默想、内向封闭的超稳定文化心理的否定,他在勇敢的自我否定中紧紧地向人民靠拢,实现与旧哲学、旧思想、旧意识的决裂,代之以崭新的革命思想意识,从而重新肯定自己。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文讯》1948年9月9卷3期)三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近代散文本早已撕破了岸然道貌的假面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去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号…他又说:朱自清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所说的朱先生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他的散文具有了宣情达意的美学牲征。也正如朱先生自己在《〈背影〉序》中说的: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意在表现自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朱自清提出这一美学命题,既是时代的赐予,又有历史、现实的背景,更是根植于他的审美经验和理想基础上的创作实践。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散文的标榜与实施的是以文以载道为本位的散文观念。所谓道,是宣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主义的伦理与道德观念,文以载道强调儒家思想的独尊、理性的至上。用理性制约着、束缚着、扼杀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个体,尽管古代散文中不乏抒情小品,但它们是在被扭曲、被压抑的情况下出现的。至于公开提出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则被视为离经叛道。载道的桎梏使散文简化为八股文的模式。因此,否定文以载道的观念,建立以作家个性为本位的散文观念,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必然,更是新文化之初散文革命的必然。朱自清在总结五四文化革命时说: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西洋的影响,除了解放文体,以白话代替古文之外,所争取的就是文学的意念,也就是文学的地位。他们要打倒那道,让文学独立起来,所以对文以载道说加以无情的打击。(《论严肃》)文学独立以后,新颖的散文,解放了作者的个性,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文体意识,使其具有了意在表现自己的体制特征和审美价值。毫无疑问,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散文美学原则的提出,是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抗,是对现代散文美学的积极贡献。从此在现代散文史上建立了以作者个性为本位的现代散文观念,使一种抒情性的散文脱离了广义散文的母体新孕而生,揭示了现代散文表现作者人格色彩和精神世界的审美价值,确立了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对今天整个文学创作工程重建主体观念,呼唤人的意识,具有启示未来的作用。而朱自清之所以能率先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是因为他从写作第一篇散文《歌声》到《背影》集的出版,就已经有了比别人更深的体验,我们考察一下他早期和中期的(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散文,就不难发现他那意在表现自己的轨迹,便能够信实地理解他的美学理想是他审美经验的升华和总结。在他的散文中,生动地抒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感、情思、嗜好、习惯、修养、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全部思想,全部的感情和全部的人格,活脱地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性生命。朱自清散文包涵着与众不同的趣味和显示出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其主要原因也是在这里。首先,朱自清的全部思想感情、人格,表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自尊意识。五四退潮以后,朱自清动摇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产生了孤独和彷徨,出现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机,也就随之产生了他的刹那主义的哲学。为了摆脱自身的孤独和彷徨,不至于使自己沉沦颓废下去,他努力以积极态度看待人生,使自己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有独立之意义和价值。他说:因怅惆而感到空虚,在还有残存的生活时所不能堪的!我不堪这空虚,便觉得飘飘然终是不成,只有转向才可能较安心--比较能使感情平静。于是我的生活里便起了一个转机…便决定了我的刹那主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