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已经寿终正寝,考上考不上,算不了什么大事。在1903年,科举已差不多名存实亡,考上与否,对一个人的前途,并没什么太大的实际帮助。对于王金发来说,这一年的重要意义,不是参加县考,得了一“青衿”而是在县城结识了后来写《王季君行述》的谢震。谢震又名谢飞麟,比王金发年长16岁,生于1867年,1923年2月,被当时的浙江督军卢永祥枪杀。和王金发一样,谢震也是嵊县以及浙江的辛亥革命名人。在王金发的战友中,谢震占有十分突
的地位。王金发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活动,都和谢震有着密切的关系。王金发遇难一年之后,谢震所撰写的《王季
君行述》,无论是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还是其见解独到的观
,都成为后来研究王金发最
权威
的代表文章。
另一方面,早年丧父,会使人们终摆脱不了母亲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鲁迅和王金发这些名重一时的人
,会成为骇人听闻的大孝
的
本原因。父亲不在了,母亲便成了唯一。鲁迅本姓周,取笔名鲁迅,其中鲁是母姓“迅”和“训”同音。对于鲁迅他们那一代人来说,孝
也许是硕果仅存的封建社会
华。为了孝
,鲁迅只得十分痛苦地和并不相
的朱安女士结为夫妇,其理由只是不让自己的母亲不
兴。鲁迅把朱安女士当
是母亲送给自己的礼
,为了孝
,他必须好好地供养她。为了报答母亲,鲁迅活生生地和朱安过了20年没有任何
情的夫妻生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造成了鲁迅和王金发这些人
格上的早熟。王金发的孝
和鲁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金发最后的悲剧,可以说与不愿意违背母命有关。王金发之所以成为王金发,与母亲的教育分不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最终的惨死,也与母亲的教育分不开。过分的
可以成为毒药,几乎所有谈到王金发的文章中,都提到了他的孝。这
孝,在用词上,可以称之为畏母。严母
孝
,孝是母亲恩威并重的结果。畏母,不能简单解释为胆小和怕,畏中间包
着崇敬,因此颇有些像西方人所说的恋母情结。
以今天的光来看,无论是鲁迅,还是王金发,都不能算穷人家
。鲁迅家族在绍兴的旧居之大,很多去参观的人都会
到震惊。王金发虽然是嵊县的乡下人,可是家里也有田地一百多亩,有数十间宽敞的房屋,有很大的院落,还有园亭和
木,要不然也没地方练习打靶。和城里人鲁迅一样,王金发的家
显然也是自己不用动手
田,靠吃租
剥削农民,否则他的母亲也不会有钱专聘一位塾师,作为儿
的家教。我们过去常常讲穷则思变。穷永远是相对的,真正意义上的穷人,想变也变不了。真正穷人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温饱问题,温饱问题解决不了,想变也难。人只有从富人变穷了,家
中落,才会想到要变,要革命。鲁迅的父亲逝世不久,本家长辈集会商议,重新分
房产。在这样的重新分
中,孤儿寡母总要吃亏,鲁迅作为长
到场,看到分给自家的房屋又小又不好,在长辈的
迫下,也
决不肯签字。那时候,尽
鲁迅还是个孩
,可是这
原则
已经有了。鲁迅后来写文章谈起这段往事,颇有
慨地说:
王金发一生敬重自己的母亲,只要是母亲的命令,便无所谓原则,无所谓是非。既然母亲跟着他吃尽了苦,他因此有一个非常朴素的念,这就是应该很好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孝削弱了他的革命意志,成了他自甘堕落的借
。当其他的革命者再一次
亡日本,继续从事倒袁的二次革命时,王金发竟以老母阻挠为由,赖在上海不走。王金发一生最大的错误,也许就是服从了母亲替他作的最后安排。这个最后安排,不仅让王金发的辉煌的名声毁于一旦,而且把
命也搭了
去。
汝未有后,宜远扬,汝两妇及三龄女孩,吾当送之外家,无妨也。惟家产也被汝用尽,旅费只怕不足耳。
不妨让我们重温一下1903年的历史,不妨想一想这一年,读书人都在想些什么,些什么。这时候,鲁迅已去日本留学,并且愤然剪了辫
。科举这条路再也行不通了,读书人无路可走,只好
闯。欧风东
,八国联军的大炮把旧中国原有的秩序,轰得七零八落。忽啦啦大厦倾,社会变化的节奏,突然变快起来,戊戌变法刚过去没几年,其变法的
心思想便显得陈旧不堪。提倡保皇的康有为,不久前还是新派人
心目中的
神领袖,然而时过境迁,说变就变,在激
的革命党
里,此时已无可救药地堕落为老朽。革命、排满、民权、天职、自由、
血,成了最新最时髦的词语。
我总觉得王金发的秀才份有些可疑。事实上,秀才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每当一个朝代到了没落之际,读书人就没有什么大用
。在清朝末年,凡有些思想的人,都不会把秀才的
份看得很重。有趣的是,王金发第一次参加童
试,名落孙山,碰巧鲁迅和周作人也参加了,很可能还在同一个考场。当时考场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白发苍苍的老
,也有
臭未
的
孩
,要想重温当时县考的情景,只要去翻翻周氏兄弟的著作就行。所谓县考,通常要经过初试、府试,然后还有院试,三榜题了名,才能算合格的秀才。鲁迅和周作人显然要比王金发
一些,因为他们初试都及格了,只是可惜没有能再往前走一步。我怀疑王金发并没有顺利地通过三次考试,因为王金发前后两次参加科举,试题已经略有不同,前者是考八
,后者则是策论。所谓策论,和八
文相比,换汤不换药,不过多了些洋味,因此又叫洋八
。王金发是嵊县的乡下人,改考洋八
,显然不是他的所长。
1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要谈徐锡麟,同样得从鲁迅说起。徐锡麟和鲁迅是绍兴同乡,都是日本留学生。鲁迅在1902年去日本留学,徐则比他晚一年。近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青年人都渴望
国留学,欧
毕竟太遥远,一衣带
的日本成了走
国门最佳去
。由于文化传统相近,许多中国人想学习西方,走捷径的最好办法,就是向日本人学。在学习西方方面,日本人要比中国快,也比中国人彻底。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了,日本人的明治维新却十分成功,因此日本无形之中,既是中国人的学习榜样,也成为中国维新人士的避难地,成为酝酿一场新革命的大本营。有识之士纷纷蛰居日本,在这里韬光养晦,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著名人
,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蔡锷、章太炎、蔡元培、陈其
、陈独秀、李大钊、蒋介石、汪
卫,都有过在日本的经历。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宣告成立,这意味着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清朝,就要被在日本的中国英华们送
坟墓。
第二章
说到了1905年的王金发,就不能不提到当时浙江的另一位重要人徐锡麟。徐锡麟不
场,王金发的故事便没办法往下说。结识谢震,使得王金发往前大大地走了一步,他不再是无方向的孤军奋战。嵊县的革命者已经结成一个小团
,但是他们还需要再往前走一步,和全国的革命党人联合在一起。他们需要一个有着更远大理想的人来引导他们。换句话说,他们需要一名领袖。这个人就是徐锡麟。
鲁迅大吃一惊,正怔着,报纸已经被别人抢去了。消息立刻在留学生中传开,人们开始研究这洋文注音的刺客究竟是谁,很快便明白是指徐锡麟。
据大清朝的法律,刺杀巡抚当然是大罪,果然不久,又传来徐锡麟被凌迟致死的消息。听了让人最震惊的是,恩铭的亲兵竟然挖了徐锡麟的心脏,当
菜肴炒了吃,而且那味
大约不坏,不仅是吃了,而且吃得
净净。是可忍,孰不可忍,来自浙江的学生尤其激动和愤怒。于是立刻召开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一个个情绪激昂。会上分成了两派
孺人抱孙女银娥避居孙拗岭之绣云庵。银娥旋随母徐桂姑归外家,而季次妻沈雄卿在绍兴被拘
狱,阅数月始释
。其后季
复返里,聚徒众于朱仙堂,孺人亲执
。官兵来捕,季
奔上海,孺人亦偕雄卿于十二月间冒风雪奔赴之,寓同志杨侠卿家中,时孺人年四十有七矣。戊申年正月返嵊,售田得资,以供季
赴日本及雄卿在上海
学之学费,自往新昌明德庵诵经度日。乙酉年至绍兴隐修庵为人拜经,得钱以佐诸亡命者
用。庚戌秋,风闻以他事兵又来捕,乃奔杨望村之逢
庵,转
大觉庵。
寥寥几句,一个革命老太太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个寡妇,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儿
培养成人,在这关键时刻,她没有惊慌,甚至比儿
还冷静,她首先想到儿
还没有留下后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
此时王金发已经25岁,娶了两个老婆,有个女儿已3岁,然而在老太太
里,他仍然还是一个闯了祸的大孩
,况且只有个孙女儿,也继承不了王家的香火。她果断地安排好了一切。王金发投
革命,他的母亲跟着他东躲西藏,可没有少吃苦
。谢震所撰《徐孺人行述》中这样写着:
4
蔡元培先生在民国六年为王金发母亲徐氏题字时,曾把她与为儿刺上“
忠报国”的岳母相提并论。少年王金发没有因为顽
而失学,也没有因为是独
而
生惯养,最新的王金发研究成果发现,王金发不仅会写诗,而且还能写
笔字和刻图章。书法和篆刻对于旧时代的文人来说,算不了什么本事,但是对于王金发这样的草莽英雄,便可以当回事说一下。在王金发短暂的生涯中,许多大事都和他母亲分不开。王金发参加推翻清朝的民族革命,不少书本上都说王母大义凛然,积极支持儿
的行动。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毁家卖田,资助儿
革命。王母显然是一个很了不得的女
,儿
闯了祸,清兵就要来抓了,她只是哭着说:
,往往是来自家族。因此家族既是孤儿寡母依靠的对象,同时也是虎视眈眈的敌人。鲁迅是长,王金发是独
,早年丧父的残酷现实,不得不使他们过早地就肩负起家
的重担,他们必须时刻准备抗拒家族对自己家
的侵害。
王金发显然不是读书的料,早在16岁的时候,他就参加了童
试。到了1903年,也就是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的前两年,王金发已经21岁,奉母命再次去应试,这一次似乎有了些结果,《王季
君行述》说他“居然得一青衿”后人谈到王金发的学历,都说是秀才,其来由恐怕是因为“青衿”这个词。青衿是读书人的意思,能称得上读书人的,自然应该是个秀才。
让我们把时间向后拨一下,从王金发和徐锡麟相识的1905年,直接到1907年。这一年,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客店里,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中国的留学生。清早起来,这些
在异乡的学
,寂寞无聊,第一件大事,不是争先恐后去上厕所,而是抢着看报纸。他们所看的报纸,多是《朝日新闻》或《读卖新闻》,要不就是专登社会小
消息的《二六新闻》。看完了报纸便议论,有什么好玩的事,就议论什么,说着说着,很可能就吵起来。那时候的鲁迅,也是这些好斗的留学生中的一员,有一天,他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赫然登在报纸的
版上:“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中国农村的老太太喜念佛,这真不是件坏事。纵观王金发母亲的一生,在不同的地方念佛修行,是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王金发发迹以后,在上海的租界买了
园洋房,他自己声
犬
,
天酒地,豪赌冶游,没忘了在家中设一佛堂,专门雇了尼姑,陪老太太念经
佛事。没有比这更典型的中国式的孝
。王金发母亲似乎习惯凡事替儿
主,她
迫他读书,督责极严,儿
才17岁,就为他娶了一个长他4岁的女人
媳妇,这个女人便是徐桂姑。王金发对母亲为自己娶的这个发妻一向不喜
,因此一逮住了机会,年纪轻轻,就娶了个次妻沈雄卿。次妻就是小老婆。想想那个时候的人真有意思,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两个老婆,王金发照样能革命。
世人的真面目,绝不会因为家族情面,就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封建宗法社会的虚伪,是在家族幌下人吃人,是吃了人不吐骨
。在今天的生意场上,我们常常会听说宰熟人。宰熟人,就是家族吃人的古风遗传。说白了,家族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认识到这一
,也就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农村改革,最终不得不包产到
,
是家
,而许多生产队,便是由家族组成。只要是由家族组成的东西,就好不了。从正反两方面来看,所谓家族,都有许多不可取的地方。家族往往意味着懒汉成群,意味着欺
怕
,意味着闲言恶语,意味着大搞裙带关系和徇私舞弊。家族的彻底瓦解,是时代
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谢震为王金发所作的长篇传记中,没有提到王金发参加过乌带党。我不明白为什么偏偏会漏掉这一笔。有文章说,乌带党是浙江东南一带响应北方义和团而建立起来的义民组织,这观显然不确。事实上,乌带党早在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就有了,它最初的领导人叫钱老八。1900年,王金发参加了乌带党,由于他孔武有力,又擅
击,很快成为该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不用讳言,乌带党是
有
党
质的秘密组织,党众忽聚忽散,
没无常,劫富济贫,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土匪差不多。王金发的确是乌带党的首领,因为民间有“金发龙
”这一称呼,我们知
“龙
大哥”一般都是土匪
。由于乌带党是秘密组织,因此在1903年,王金发
有非常有趣的双重
份。一方面,他是
党,一旦真实
份暴
,便有杀
之罪;另一方面,他又是大清朝的顺民,在母亲的
下,竟然第二次参加了科举。
可以这么说,在结识谢震之前,有大志的王金发,还
在一
茫然的状态。他既是不安分守法的
民,又是孝顺母亲的乖儿
。虽然不满足现状,但是王金发并不知
路在什么地方,因此只能徒有满腔的报国
情。年龄长于王金发的谢震则不一样,这是位地
的读书人,对时局有着相对清醒的认识。他无意追逐清朝的功名,当时正在嵊县主持东乡公学,以讲学宣传民族革命。
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则
合,王金发和谢震认识以后,一拍即合,很快成了莫逆之
,正是在谢震的推动下,1904年,王金发等人组织创办了大同学社。大同学社的
质和乌带党有着本质区别,从表面上看,大同学社只是学术团
,研究一些学术问题,其实是网罗嵊县
步人士的大本营,有组织有纲领,起着把一大帮
步人士团结在一起的作用。结果也是这样,大同学社的绝大多数社员,后来都参加了光复会和同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