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他每次回归故里,总不忘到父母的坟前祭拜,亲手采集松枝,献在父母坟前,然后深深地鞠上一躬,表达自己的思亲之情。最为感人的是敬爱的朱德元帅那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母亲的回忆》,他说:“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他深情地说:“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了报答母亲的深恩,他不仅使母亲生活上得到照顾,而且使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进行英勇的斗争,使母亲在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当前,中国孝文化已经走进企业,走进校园,走进机关,走进社会每个需要爱的角落。2007年1月16日,由中国社科院中华慈孝组委会发起的“演艺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在山东举行了最后的评选颁奖活动,演艺界人士获“十大孝子”称号。一些地方不再仅仅是提倡孝道,更将其作为提拔使用领导干部的一个“硬性”制度有所体现。近日,甘肃省金昌市、山西省河津市等地相继做出规定:提拔干部首先看其德的表现,特别是要看其孝敬父母的表现,不孝敬父母者不予提拔使用,甚至还有被一票否决的可能。此举引起了公众的称赞声。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其有着现实针对性以及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
在我们生活当中,一些孝敬父母、老人的感人事迹亦有许多。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云华村的刘青枝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兄弟三人只有她一个子女。娘家6个老人再加上公公、婆婆,8个老人的起居生活压在刘青枝瘦弱的肩膀上。刘青枝说:“婚后6年我一直待在娘家,那段时间挺难的,几个老人都身患疾病,要人照顾也特别花钱,种田根本不够家里的开销。”然而悲剧仍然降临到刘青枝的身上,在几年里,她的父亲、丈夫和二儿子先后去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但艰辛的生活还得继续。刘青枝冬天种油菜夏天种稻子,维持家里的基本开支;她侍候3位老人,问寒问暖,带老人看病;她还得照顾两个在上学的孩子,挤出孩子的生活费。凄苦、付出、忍耐勾勒出了她的生命体验…
此外,还有背着妈妈上学打工为其治病的长沙孝子刘茜华,捐肾救母的山东孝子田世国,侍奉瘫痪在床20多年的“植物人”父亲,创造医学护理史上奇迹的大连孝子王希海。他们的尽孝事迹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人类…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时候,已经步入老龄。此时,他们生活上、精神上越来越需要子女孝敬,而且这种孝敬主要在亲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钱或旁人来替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孝敬父母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商机之类错过了还有再来的希望,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机会,那是真正的“时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