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但是这一类的消息传起来,比啥子都快。上头规定,已经分配了工作领上工资的知青、结了婚的知青,不能走。于是乎,那些得到工作的知青,纷纷主动辞职,辞不了的找来农场职工、街上居民顶,总之要恢复那曾经有过的光荣知青身份。而结了婚的,就闹开了离婚,为的是骗到一张通行证回上海滩;跟着是知青和当地人结婚的也闹开了离婚。那可是真闹,是知青的死活要回去、要离,而当地的汉子、婆娘就斥骂这些知青没良心,当初活不下去了,可怜兮兮地骗得当地人的同情,收留了他们,结了婚,生下了娃娃,现在他们能回归大城市了,就要远走高飞,连亲人连娃崽都不要了,全他妈的是些没心肝的坏家伙。骂归骂,咒归咒,闹得吵嘴打架的都时有所闻,但婚仍是一对一对地离。
沈若尘和秋月没吵没骂更没打架,他们生活得似乎比往常更加平静和睦,小竹楼上时常笼罩着一股枯燥的安寂气氛。只是沈若尘明显地瘦了,他在插队的劳动生涯中陡增的饭量减了下去,一顿饭往往只吃一小碗;他失眠了,到了夜间翻来覆去睡不着,而一翻身,竹床便吱吱嘎嘎地发出一阵阵惊心的响声,随而便能听到秋月低泣般的叹息。月亮坝寨上仍在传着知青们想尽各种办法离去的消息,赶摆天街子上的知识青年们的影子大大减少,偶然上一趟街,难得遇到一个知青,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回上海的话题。连脸熟的当地人,抽烟点火之际,都会凑近耳畔关切地问:
"哥子,你什么时候走啊?"
遇到街上那些整天甩起手玩的当地人,话就来得更直率:
"兄弟,什么时候甩下你那乡下婆娘,到上海去风光风光啊?"
赶一趟街子,沈若尘总是阴沉着一张脸回来,他也想回上海去,对一个生活在异乡客地的上海人来说,上海有着股强大的魅力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为了回上海,他可以干出许许多多旁人看来是难以置信的事情。家里父母和哥哥观尘来了信,表达了对他早日回归的热望,并且明确地说了,像他一样,结过婚的知青,在离婚之后顺利回到上海报了户口的,他们已听说好几起。他本人,何曾又没起过这个念头!可他一旦同秋月相对而坐,就说不出这个话来。秋月和他结婚以来,一直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她巴心巴意顾着这个家,她发自肺腑地爱着他。当初他们相恋时,他是一文不巴身的知青;而她,是橡胶农场的割胶工,她一个月多少还有三十几元的工资。婚后,是她赚工资回家,养活这个家,他一个人在月亮坝生产队挣的工分,养活他本人都勉强。如今他有了一个回城市的机会,就要甩下这么美貌多情、勤劳朴实的妻子和可爱的小美霞一走了之吗?他做不出这么绝情绝义的事来。可他偏又渴慕回归,做梦都在想着上海,他憋闷,他压抑,忧郁寡欢,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来…
那个夜晚,小美霞入睡了,沈若尘睡不着。竹笆墙外有轻风拂动着竹叶的微响,一缕月亮的清辉从小小的窗户洒在地上。从小窗口望出去,弯垂弯垂的凤尾竹上方,悬着镰刀似的一弯明月。人们说,月亮坝的月亮格外地清丽,月亮坝的月色格外地温柔。风光如画的月亮坝,是傣家少男少女们谈情说爱的理想天国。听,竹
吹起来了,竹
琴弹起来了,伴随着铓锣和象脚鼓欢快的节奏,有人在哼唱动人的赞哈调儿。男男女女又该围起来跳那优美别致的孔雀舞了吧。
沈若尘点燃一支烟,狠狠地吸了一口,徐徐地吐出去。
灰蓝色的烟雾,在斜泻进小窗的那缕月光里,悠悠地飘散出去,若是往常,他会步下竹楼,去瞧瞧热闹、娱乐一下身心的,可这会儿,他木然地凝听着月亮坝传来的歌声和音乐,心中烦闷得似堵着块石头。
歌声唱起来了,分明是个急不可待的小伙在催促姑娘。
那歌声跃过了竹丛和椰林,清晰地传进了沈若尘耳里:
我唱山歌到处看,
到处唱歌到处乐;
我的山歌容易唱,
妹想恋歌就上坡。
小伙俏皮地将最后一句的"歌"字唱成了"哥"的音。
沈若尘嘴角浮起一丝讥诮的笑纹,小伙的这点儿"狡猾",想必同样瞒不过机灵的姑娘们。果然,小伙的歌声一落,一个姑娘泼泼辣辣的嗓门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