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节(3/4)

从安卡拉一家叫“黄水仙”的商店订购的日本万花筒。这个灯光昏暗的房间,摆设与我小时候大同小异,让我不禁直打哆嗦。玫瑰蒙德拉开窗帘时轻声说道,她的宝贝弟弟就读医学院期间,只要在家就经常整夜不睡,边读书边抽烟;到了早上他则打开窗户,凝神望着桑椹树。听到这番话,我思及嘉娜曾提起的那种恐惧感,现在感同身受。

屋内一片死寂。然后,嘉娜问起那段时期纳希特究竟看了哪些书。有那么一瞬间,这位大姐透出些许不确定和犹豫。“家父认为,那些书不适合放在房子里。”她说着,露出微笑,仿佛在抚慰自己:“不过你们可以看看这些,这都是他童年时看的书。”

她指向床边的书架,满柜子儿童杂志和漫画。我实在不想靠近书架,因为不愿意把自己和阅读过同样出版品的这个人视为一体;而且,置身这样一座令人心碎、沮丧的博物馆,我怕嘉娜会情绪失控,放声大哭。但是,当我决心伸出手,触摸到其中一本杂志的封面图案时,心中的抗拒荡然无存。那些杂志被妥善地捆好,书背虽然褪色,但看起来非常眼熟。

封面图案是一个单手紧紧环抱树木粗干的十二岁男孩,树上的叶片描绘得煞费苦心,但因印刷相当粗劣,绿色漾出了叶片的轮廓;男孩另一只手用力抓着一个年纪相仿金发男孩的手,在金发男孩将坠入深不见底峡谷的紧要关头,保住他的一条小命。两个小鬼的脸上写满惊怖的神情。图画的背景是灰、蓝两色描绘的美国大西部荒野风光,一只秃鹰在天顶盘旋,虎视眈眈等待惨剧发生,血溅八方。

我试探性地以童年的音调,念出书名的每个音节:《尼比游内布拉斯加》。这本书是雷夫奇叔叔早年的力作之一。我草草翻阅着连环画,回想书页中上演的冒险故事。

苏丹指派年轻的尼比代表回教儿童,前往芝加哥参加世界博览会。那里有个看来像美国印第安人的小朋友汤姆,他告诉尼比自己有麻烦,因此两人联袂前去内布拉斯加州,打算解决问题。汤姆的祖先世代以猎捕野牛为生,由于白人觊觎他们狩猎的土地,鼓动印第安人喝酒上瘾无法自拔,还拿枪支和一瓶瓶威士忌给印第安孩子,祸延下一代,让他们为非作歹。尼比与汤姆揭发的这些阴谋可说相当狠毒:让与世无争的印第安人喝得烂醉,使之起而造反,届时便可召来联邦军队介入,弭平叛乱,把印第安人赶出领地。那个有钱的旅馆和酒吧老板本来想把汤姆推下万丈深渊,却自食恶果死于非命,两个孩子因而救了全族的人,免于落入白人的圈套。

嘉娜快速翻阅着《玛丽与阿里》,因为她觉得这个书名听来很耳熟。这是一则关于某个到美国的伊斯坦布尔男孩经历的冒险故事。阿里在卡拉塔登上汽船,希望追寻奇遇,最后抵达波士顿,在码头遇见了正对着大西洋哭成泪人儿的玛丽,因为继母把她赶出家乡。两个小孩开始朝西部前进,找寻玛丽失踪的父亲。他们行经圣路易,那里的景致看起来和西部英雄汤姆·米克斯冒险漫画中描绘的一样。他们也穿过爱荷华州被雪覆盖的白色森林;在幽暗的角落,雷夫奇叔叔以阴影代表狼群。接着他们到达一处阳光普照的乐园,让两人忘却居无定所、行为放荡的牛仔,忘了抢劫火车的土匪,以及团团围住载货马车的印第安人。在这个绿意盎然的明亮山谷,玛丽终于明白了,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找到父亲,而是领会从阿里身上学来的,也就是苏菲主义倡议的和平、顺从与毅力等美德,并且建立责任感,所以她回到波士顿投靠哥哥。阿里则自忖:“当你苏醒后仔细一想,不公与邪恶无处不在。”思乡心切登上回伊斯坦布尔的快速帆船后,他站在甲板上,回头望着美国说道:“要紧的是,要活得有骨气,出淤泥而不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