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杭盖怀李陵(2/2)

这是杭盖以北,李陵居国的景

我就在这里,在阿拉杭盖秋9月的草中致意吧。“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也许唯此才是通途呢。我也曾游牧民族的队列,我知他们远没有孔孟之徒的伪善和凶残。李陵将军,且不说他永远成为军人文人试金石般的限界,即使只是他一缕血脉染大漠,使黑发黑瞳的一支骑手世代怀想——难还不够一桩丽的壮举吗?我默然打消了将来寻机去苏联,到叶尼河上游的阿殿遗址的奢望。我的祭心止此已够了。能够在杭盖北麓,能够在李陵自由自在猎而没有刀笔之吏索的地思想一番,已经够了。我毕竟只是一名乌珠穆沁的牧羊人,能够了解包括杭盖的广袤牧地,我已经平生愿足了。

苏联女考古学家也许多了一分女的激动和情。日本老人学者也许抑制了一分模糊的冲动。

木然看着杭盖北面草地尽的山影,我总觉得那就是唐努乌梁海的大山,也许它就是障人目的最后一山——萨彦岭。在那山影的彼岸,是匈右翼故地,是李陵分地的昆,是黑发黑瞳的柯尔克孜牧场,是一定情的苏联考古学家艾赫切哈娃发掘的匿名殿。疾般的黄枯秋草哗哗地打着双,我觉得我离那边是如此接近,近得可怕。

叶尼河上游的阿坎,旧昆之地发现了汉式殿遗址。苏联考古学家艾赫切哈娃断言考定——除李陵不可能有他人拥有这座殿。两唐书中记载了大量黠戛斯(柯尔克孜)人自称李陵苗裔的族源传说;日本突厥学家护雅夫认为,黠戛斯之一即黑发黑须黑瞳的一,乃是李陵及降卒后裔这一传说,已经成为正史史源,但尚不是信史。

我毕竟是邻国乌珠穆沁的牧人,我不可能视而不见:这空茫得几乎针落成雷的金秋草海里,浮动着一沉的亲切。游遍阿拉杭盖,看过了塔莱特神石、讨火山、查淖尔蓝海,又顺着蓝澈得呈紫黑的河返程,我不能再向北追踪他了。不仅是不能够再穷究李陵的居地,连我的人生也已遇上它的北尽了。其实那篇至今动我的名文,几可断定不是李陵作品。我明白这篇散文为什么那样工整完,因为年40我也有了作者的心境。不一定是李陵,是李家后代,也不一定是久居草地知游牧的人,才能写那些句的。只要中国不变,只要——“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廓庙宰”;如《答苏武书》这样的文,就一定会诞生的。

真正的祭祀会有的。在日复一日的年里,黑发黑瞳的骑手会用突厥语言默默诵祝;在沧海移断的大时代,会有人获得慷慨激烈的验和情,以惊天动地的举动来实行祭礼。

——我走火,不求学问而好歪途,我总觉得我隐约看见了一条人类悼念的脉。而且,这悼念似乎没有对像,不像悼念李陵却像悼念自己。

很奇怪,鲁迅好像没有写过这情。也可能他对中国的心太重了,他与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纠缠得太了。他不写,一个大的空白就隔开了过去和现在。现在有谁为两千年前葬杭盖以北的亡人到痛楚呢?有谁还会那样面临个人与国家、德与亡命、和平与危险的大问题呢?李陵是军人,他赌了老母妻命思考了抉择了。司迁是文人,他赌了自己的男思考了写完了。我周围活得轻松如蝇的军人思考么?我周围写得纸腐墨臭的文人思考么?

1988·7

这些名句,心中的一切烦利都被涤一空。不知是难过,或者是激动,只觉得不能诉说,不容解释。其其格勒特下行千里的阔大草原上,异国的牧人仿佛都隐匿了,空无一人一影的金黄大海中,只有不变的景在与我对视。

敦煌文书中有大量唐五代行的民间说唱剧本,其中有所谓李陵变文若。史家费了大力,构拟了唐五代黑暗中国的民间是怎样怀念李陵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