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书,这是被迫害时代的中国回族的一种形象,是他们的心灵模式。
那种生存的苦难,也许应该让它永远逝去了。但是这种认知的方式——它的真
诚,它的拒否,它的勇气,它与一方水土一部民众的血肉联系,它的凭借灵性和不
为一般见识束缚,也许却能给它以外的大世界以某些借鉴。
19世纪和实证主义都过去了,也许应当留取的只是考据家们当年追求真实的初
衷。发现了《热什哈尔》并为它提起笔来时,我觉得自己第一次可以正视昔日师长
的期待了。
当然,一册《热什哈尔》并不能承负整个时代转变中的大问题。即使它千真万
确地被几十万回族人民认为是自己的心声,也不能说它已经彻底地写出了那心灵。
但是它默默指示着一种途径:从这里不仅“书”可能挣脱旧的束缚走向现代和未来,
而且人心也可能战胜漫长的冷漠,去接近一种最神秘的温暖。
在中国,如同《热什哈尔》这样的书能幸存至今,确实是回族的贡献。藏书者
和作者都真正熬过了黑暗迫害的光阴。血干了,变成更厚的黄土,深埋了这一类奇
书,也深埋了隐遁的作家。
4
有趣的是,原著者的名字,似有似无。
民间只是传说,《热什哈尔》是“关里爷”写的。关里爷是住在哪一道“关”
的“里面”很难细究。只知他的宗教经名为艾布艾拉曼·阿布杜尕底尔,书中常
以“嬴弱的仆人艾布艾拉曼”或者“干罪的我、阿布杜尕底尔”自称。
据传说,关里爷为甘肃伏羌人(今甘谷县),家曾住伏羌东关内“关里”一
书由此而来亦未可知。他是19世纪前叶极重要的回教人物,不仅以学者名,更主要
的是他曾在哲合忍耶苏菲派史上举足轻重。 (关于他的事迹应另有专文。 )由于
《热什哈尔》的作成,应该强调——关里爷开创了这种文体。在关里爷之后,有志
之士开始模仿他,在各个时期都写过一些阿拉伯文抄本。再后来,所谓“热什哈尔”
甚至成了一切宗教内史事抄本的代名词。不过,晚近的抄本和中国回族的这种内部
写作,大都缺乏如同关里爷那样的恐怖环境,对于神秘主义和奇迹理论的掌握也大
都不如关里爷深沉。
关里爷逝世后,坟墓曾被清政府毁坏。后来迁修的坟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莲
花城。由于对他的怀念,百姓们虽然无法了解他的全部经历,但仍年复一年为地上
坟诵经。因此也记住了他的忌日——农历九月初七。他生年不详。
此书译音是关里爷盼念的后来人,年轻满拉(经学生)杨万保和他的同学马学
凯。他们把翻译此书做为自己诚信的表白,日日沐浴后开卷,夜夜苦劳中推敲。大
阿訇马兆麟为他们提供了辈辈秘藏的抄本,大阿訇王栋帮助他们切磋史实文字。我
仅仅作了一些秘书工作,对汉译稍稍作了一点润色。应他们强求,我虽在译者中补
了一个名字,其实仅仅想表明我需要这样的搭救而已。
关里爷在《热什哈尔》的首句中写道:“当古老的大海向着我们…潮动迸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