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黄土与金子(3/3)

、马帮、作坊甚至护商护社

的武装。教民婚娶由共同体解决。儿童一律读书,尚有男女分校,择优送至大学的

远见。道堂教主马启西一如各教派先驱,最后以惨遭军阀杀害谢世。道堂民众也一

如回族大众,几经患难,挣扎于绝望边缘。但是西道堂依然发展着,实践着孔孟大

同思想和伊斯兰早期穆斯林公社思想。

西道堂的事迹沉默不为人知。30年代记者范长江在其《中国的西北角》中曾盛

誉西道堂,但止于新闻报道而已。马通先生此书第一次介绍了西道堂教派的详情,

使世界发现:居然在中国荒羌的山区确实成功了和存在过—个乌托邦。这对于哲学

和人类进步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后世只要有人类对公社理想的追求,西道堂的历

史就会继续给他们以启示。

当然此书还使人联想。比如,我知道职业的新疆、蒙古、西藏研究者会有一种

异乡人的苦恼。他们枉有热情但进入不了向往的“内部”而一些生长于斯的同行

又似乎欠缺学者的火候。再如一位小说家或诗人更常常产生“内部”对自己自尊心

的伤害,他们决定采取主观主义径自制作,但悄藏着对秘密的嫉妒和遗憾。在科学

方法论的讨论达到这一步时,是否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血缘呢?

海外汉学家们正流行娶一位中国老婆;非同族类是否就永远难入虎穴不得虎子呢?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无疑具备着一定程度的这种内部性质。初

读它时会有三种新鲜感。30年劳作获得的资料性使得它有些工具书的味道。后来会

感到某种深沉;书中含而不露的叙述中隐约可见成熟的情感。这当然是极宝贵的,

本文开头已经提出过资料与立场的对立、粉饰与沉默的对立、俗世与圣界的对立。

面对血泊中走来绝境中繁衍的中国回族农民,缺乏这种情感即是缺乏研究的起码基

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社会科学有什么光辉的话,人民性即阶级的人道立场

就是它成为科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份选择,更重要的是一份沉重的诗情,而不

在于与内部之间的血缘纠葛。这种研究者主体拥有的内驱力有无和分量,直接关系

着科学成果的有无和分量。

但是,必须强调这里涉及的是关于宗教的科学,这科学踏入的土地是——圣的

空间。

虽然不该求全,但也应该指出马通著作对于大西北酷烈的黄土山地仍然缺乏质

的分析;而对宗教型人类来说,空间并不平等。对于各教派门宦的非合理体验(神

威、恐惧、近主、感觉)以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缺乏更多重视。回回自华化以来又

在清季被逼入社会最底层和赤贫绝地,因为精神生活于神圣之中民族才苟存至今。

这需要同等水平的理解,理解者必须深入圣域才能摸索科学的解释。这一切又是与

历史密切关联的;史家必须真正挣脱以往历史偏见的束缚,才能叙述历史中真实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