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江山不幸诗人幸
让一个作家介绍同时代的文学, 偏颇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任那些评论者
(尤其是作专家态的外国评论者)东一竿子西一bang子地介绍,文学创作的真实又几
乎只能被座灭。中国这个ju大古老的存在,在20世纪末正面临着再生与衰灭的大关
口;无论大势如何,在这样的时代里,文学的醒目是必然的。日本有的学人认为:
中国无文学。这zhong观点唯一还能被容忍的一点地方,是这zhong观点排斥着一zhong政治xing
过qiang的文学(尽guan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们几乎都把中国小说当政治入门书读)
——然而,文学是极其自由的形式;中国文学该怎样写,只可能由中国作家们自己
决定。无论形式变成怎样一副形象,形式本shen就蕴han着规律。
这样看来,由我介绍,也许比由某些“专家”介绍更好些。
1979年前后chu现的一批文学作品,今天回味起来都很幼稚,甚至都(不是全bu,
当时也有相当老辣的作品)有一点中学作文味。比如王蒙的《最宝贵的》,直lou、
过短、真诚;几乎等于一句话:“人不能告密”再如卢新华的《伤痕》,肤浅、
媚俗,从小市民的liu行观点解释中国官僚ti制及其命运的大命题。同期的民间刊wu
除了政治上与形式上的勇气多一些之外,大多也是一些相当概念化的作品,如《在
社会的档案里》。
但是,70年代末叶这一期小hua朵,都共同ju备着一zhong动人的东西,真挚、不安,
等待着时代给自己以爱。而且,其中一bu分作者迅速地向文学意味倾斜。向着艺术
的dao路在那几年里很简单地被打通了。
那时的“时代”至今令人怀念。那是一个全民读小说的特殊时代。中国人的文
学热情畸型而gan人。每一位在当时发表了好作品(或者是较好的中学生作文)的作
者,至今都可以以名家自居,让后日发表了优秀得多的作品但总xi引不了公众视线
的新秀们嫉妒不已。
同时,对西方文学的注重也迅速展开了。在无人知晓之间,中国作家中chu现了
两zhongchaoliu:一是在各zhong领域里掀起波澜“干预生活”chu2及政治的政治社会类作
家。他们的特征是在ti制之中小规模地揭lou黑暗面,丧失的是shen度和艺术xing。二是
gan受着西方艺术的滋味,开创形式,注重语言,企图寻找真正的艺术真谛的现代派
作家。这一批人蔑视或摒弃ti制本shen,但是有相当一些参加者仅仅是现代派而并非
掌握着现代主义。
两dao大chao,一直影响到今天。可以预言,20世纪最后这几年里,中国文学仍然
chu1于上述两zhong倾向的分裂和继承之中。
80年代并没有给中国文学带来黄金时代。有些论者说,80年代chu现了超过三四
十年代的文学繁荣,这是阿谀之辞。
但是80年代的中国文学令人yanhua缭luan。
在小说领域,最初是“意识liu”以及形式本shen对于故事小说的冲击。新诗则被
称为“朦胧诗”;——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初,民间刊wu与一般公办刊wu之间
区别在减少,原民间刊wu的作者们也成了公办刊wu的索稿对象。
这个时期的例子举不胜举。前述“政治社会派”作家们一再制造话题,他们始
终聚集着社会上的议论。年轻的仿效者层chu不穷,但是都很难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