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江山不幸诗人幸(3/3)

式及语言。仅仅就这个意义来说,我认为它们虽然不一定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美好的

作品,但确实是当代世界文学中高水平的作品。

当然, 我举出的这3个例子都不用于政治社会派。而且我也没有说我多么尊崇

和喜爱这3篇小说。 我只是想说:如此拥有着私人的形式和语言系统,已经意味着

伟大的文学正在迫近——没有明天和今天的界限;那伟大的文学之潮的潮头,昨天

就已经来临了。

今天尚不是对上述两类(艺术与社会,或者有更多类)文学一言论定的时候。

追求艺术性的作家与追求社会性的作家之间,虽然文人相厌,但是尚不能说一种追

求已经压倒了、或者是优于另一种。但是今天可以对把中国文学当政治小册子读的

研究者(特别是国外研究者)下结论——他们的忙到今天的日子和所谓研究几乎是

毫无意义的;因为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并没有从他们的印刷垃圾中产生过。相反,

指导过中国文学界、 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几次理论——如李陀、刘心武、冯骥才3人

关于观代派的讨论;如王蒙关于作家的非学者化倾向的讨论;如韩少功关于楚文化、

文学的根的散文而引起的文化讨论——都是由作家提出并普及向世界的。

对中国当代文学前途的判断,又决不应是模棱两可的。我本人属于、也认为应

当寻求真正具备艺术意味的文学。未来总会洗刷今天,值得珍视的只是人的心情。

当年的《伤痕》式的浅薄解说,早就被严峻的真实粉碎了。艺术即规避;选择了文

学就意味着选择了比政治更原初、更私人、更永恒的道路。

80年代末,对拉丁美洲小说新潮的关心也终于收场了。也许,中国当代文学就

这样迅速而不为人察觉地、在短短十几年中完成了准备阶段。80年代末期新出现的

作家,已经不太带有西方文学模仿者的烙印。90年代将仅仅是一个巨大的文学高xdx潮

的胎盘。

在日本,我从未见过一个热爱中国当代文学的留学生。

也许他们认为日本既然是经济大国,便一定也是文学大国吧。而自己的祖国,

既然如此江河日下,那么也无须再说什么文学了。

不知道究竟是中国可悲,抑或是中国作家可悲,或者是中国读者可悲。

但是,中国人正感受着现世人类很难感受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的沉重感,包

括生活的丰富感,也许恰治在这时正独惠于中国人。我猜,真正的世纪末和我们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