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立场。
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历史的推移中不同集团和不同立场的人们从来都是表现出那么
不同的思想感情。
这样,在高深的历史学面前总有点谦卑的文学,在比较和挖掘中又被揭示了一
层意义。对历史的文学式发想并不是总该挨人轻视的;既然历史长河淹没了那么多
人心的活动,既然历史本身也应当是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历史。
如果这样尝试着重新观察世界,比如说观察“蒙古”这样一个文化共同体的话,
可以得到启发的东西就太多了。《元朝秘史》提示的那种神秘而生动的本质,在现
实生活中可以找到感人肺腑的无数再现。随手可以举一个人们都有感触的例子:关
于马的观念。
在北亚(已经不仅是蒙古)游牧世界中,人所经营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畜群。
由于历史的迟滞循环,这种生活和生产在千百年中制造了人们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观,
那就是相当平等地看待人畜的生命。生活过于辛苦,命运过于悲惨,希望被禁锢于
一片辽阔的青草里,潮来狼去的只是生命的降临和衰亡。于是蒙古牧人在自己目所
能及的世界中选择了一种寄托,一种实在但又比生活好些的希望,这就是骏马。在
严酷的风雷中,在无终无止的颠簸跋涉中,马变成了人的更强有力的脚,马的速度
保证着和鼓舞着人的意志和欲望。马从生产对象,从畜群的一员变成了人本身的一
部,使人完成着人已经不敢想象的事业。骏马的形象使牧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夏
季里骑着一匹漂亮骏马的牧人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在升华。马又不属于一个阶级;既
然牧业劳动已经压负在普通牧人身上,那么他们同时也得到了骑马的权利。北亚系
统民间文学中,关于一匹秃尾烂背的小马在贫苦少年手里变成神骥,背着他和那位
高贵出身的姑娘“绕着蒙古包飞跑3圈” ,然后腾空而去的描写,无疑寄托着贫苦
牧民对自己破烂毡房前那匹马儿的期望。骏马集中了一切生物(他们觉得;包括人
在内)的优点,牧人们觉得有朝一日骑上一匹神奇好马的愿望是那么珍贵。这样的
心理积蓄和沉淀了多少个世纪。也就在这样一个历史中,骏马的形象和对骏马的憧
憬,构成了游牧民族特殊的美意识,慓悍飞驰的骏马成了牧人心中的美神。
比如民歌《黑骏马》(拙作小说《黑骏马》中曾经引用)即为一例。如果缺乏
对于上述游牧民族的心情形成的理解,特别是如果缺乏对他们承受的生产和生活的
样式的理解,就不能明白为什么这歌子把爱情和一匹黑马风马牛不相及地扯在一起。
歌辞前部一唱三叹,从各个角度赞咏了那匹姣好的黑马;但在结尾时,在叙述完了
那对男女的平淡至极的故事以后,却并没有去唱唱那匹马的结局。似乎是忘了。于
是整首古歌《黑骏马》便显得缺乏匀称,头重头,脚重脚(还不是头重脚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