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们通常认为(包括我)——“北庭北山中出硇砂”一句中“北山”
应该改为“南山”;因为水溪沟位于北庭南方。其实,再三吟味王延德的“小西游
记”他描写的是高昌国四至,即高昌国境内。高昌王通过夏宫北庭一直控制到阿
勒泰南麓,至今人均泛称阿勒泰山、北塔山为“北山”其中准噶尔荒漠盆地亦在
北庭控制之中。淮噶尔盆地中有一处地名煤窑的地方,据1959年中国地质学家调查,
那遥远的北方也有硇砂出产。看来,不仅《宋史·高吕传》全文改动不得,连一个
“北”字也未免敢轻易乱改。修正《宋史·高昌传》壮举,犯了史家大忌。
插入以上两页,己伤文章趣味。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憧憬不已的美丽天山
究竟是怎样一道山脉?《西游记》中大书特书的火焰山,难道真的就是吐鲁番北面
那道焦渴鲜红的低矮小山么?
未必如此。
对小说进行实证,确是一种荒谬的方法。但是《西游记》一书虚虚实实,往往
又以真实为神怪。人们已经熟知:小说《西游记》是因唐高僧玄奘西域壮游而逐渐
编成的。唐宋以来,人们对西域传奇的山河故事,往往基于这种秘境壮行而产生。
其中必有真实——包括一座烈焰熊熊的奇山,也未必全是想象力的创造,
日本松田——长泽逻辑是错误的; 因为它的思路是: 历代硇砂史料多见库车
(南疆,古龟兹国),仅宋王延德一条即《宋史·高吕传》记有北庭(北疆,今吉
木萨尔),因此少数必误,《宋史》当改。这种逻辑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历史和历史
残片(史料)间的关系。
然而,小说《西游记》中记载的火焰山很可能基于天山山脉的煤层自燃现象—
—因为天山南北麓均是古代东西交通孔道(丝绸之路)的主线,北庭或库车,一在
山北一在山南,在昔日确实有过山中火起的奇观——盛唐以来奔波于那路上的旅人
不可能没有耳闻目睹———见闻流入中原,在民间酿为传奇——后日为编纂《西游
记》的人引发灵感;这种逻辑却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它符合中国古典名著与古人知
识之间的规律。
否定吐鲁番盆地北缘那道浅红色小山即火焰山,尚为时过早。尤其是,我们尚
不能准确地判定维吾尔族住民对它的称谓之一——“Ko Yan Zan即火焰山”这个
汉语借词或汉语地名产生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