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关于善良(2/6)

不知这些家长中有没有那次恶事件的旁观者,但想必都是读到过有关报的。他们经历过人人自危的年代,看到过"文革"中街间的武斗、抄家和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知即便是一目了然的恶行也难于以自己的一腔正义去扑灭,于是便学会了旁观和退缩,满脸皱纹埋藏了一层层难言的生存经验。有时,他们也会把这生存经验吞吞吐吐地传授给自己的孩,但千言万语常常抵挡不住孩最幼稚的发问,其实这发问也来自于自己的童年。他们在疑惑中反思,直到一桩桩恶事件把他们一次次摇撼,他们终于知应该给孩们留下一什么了。据我所知,甚至那些陷监狱的父母,也希望前来探视的孩个好人,不要学坏。

"还好,看来没有大伤。"外地学者拍打着自己衣服走回原地。

我想,这些家长是在行一个艰难的嘱托:"我们这一代有不行了,你们要换一活法。"那一天居然有那么多家长牵着自己的孩在街市间为此奔忙,想起来实在有让人兴奋。

我仍然凝视着街市。

就在这一刻,我的心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当然知人品与观念不能等量齐观,但无法阻止自己的耳朵在此后倾听那位外地学者的声音时到的舒服。我还是不太同意他的观,但却会到了一舒服的不同意,就像同时会到了一不太舒服的同意。不久北京一家杂志要我为这场延续多年的争论作总结,我的观也就由一端而趋向于平正。后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那天的舒服终究是舒服,那天的不舒服终究是不舒服。

默默无声的中年音乐教师因患不治之症而危急状态,他的两位学生闻讯中止了在国外的演,赶回来为老师举行了一场挽留生命的音乐会。这件事被市民知了,那天,很多与音乐没有太大关系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了音乐会现场,在听完演奏之后,鼓励孩走向募捐箱,一双双小手在黑亮的钢琴边上几乎组成了一个小树林。然后,家长们又带着孩们上街买,找到音乐教师的宿舍,从宿舍一楼到五楼的楼梯立即被密密层层的鲜铺满。

说起这里我又产生了有关街市的一个回忆。

在一般情况下,这有关人之为人的嘱咐发生在家里,发生在课堂,但是善恶命题的本质是超越亲情和学问的,它们最终实现形态,是一个人与无数陌生人的关系,因此最大的课堂常常在人群中、街市间。

一场学术对峙的关键情节突发于街市瞬间,看似匪夷所思,却居然是事实。可惜,我们常常陷落在观念和理论里,很少遇到这街市情景。这次遇到,纯属偶然。书房

正面的课,反面的课,明白的课,灰的课,我们都从这样的大课堂上走,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了这课堂的教师和课本。

街市不提供理论,只提供情景。情景大多比理论雄辩,而善良,正是在情景中生存。

…在街市这个课堂上,即使那些已在频频教育他人的人也未曾拿到过毕业文凭。国作家艾··辛格在二十年前发表的著名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写一位哲学博士如何在孤室冥思中濒于死亡,却又在街市俗情中获得新生。喧闹的街市足以向神圣的斯宾诺莎发挑战,更遑论我们?

仰望书架最,那些创建人类文明的东西方圣哲都留下了有关善的箴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德漠克里特把善良看成人类原始理学的起,而中国的孔、孟则把"仁"、"与人为善"作为全学说的心。几千年过去了,罗素通览了全人类的生存实践后仍然以这样一句话概括:"善良的本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关于淡化情节的问题…"本地学者立即就把中断的辩论接上了。

十几年前,为了一戏剧观的分歧,一位外地学者和一位本地学者在我们学院对门的街友好地辩论,我是支持那位本地学者的观的,当时正站在他们中间,准备等他们说完之后一番申述。但就在这时,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妇女连人带车倒在路中央,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只见那位外地学者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她扶了起来,我和其他行人跟上前去帮忙,等我们扶着这位妇女一步步走到街边,我看见,那位本地学者正纹丝不动地站在原地,划着火柴在烟,神定定地构想着新的辩论词句。

也会在书房里想起善良的问题。

没有人反对这些论述,但奇怪的是,这样的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响亮,甚至在文化话语中也越来越黯淡。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