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膨胀的雪球
本文要讲的事件发生在江西某地,一个简陋小厂的热chu1理班长,成了"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消息刊于报纸,人们虽然兴奋却没有太大的惊讶,因为这位热chu1理班长早已是位"科技明星",曾受中国科学院邀请参加在mei国召开的国际材料学术会议,在会上she2战外国专家、荣获金质奖章、拒绝高薪聘请,这一些都在报刊和演讲会上宣传过,而且他确实也已因此而荣升为市科委副主任和政协委员。
一天,一位技术人员在市总工会门口的宣传栏前停步观看这位科技明星的先进事迹展览,看见照片上获国际材料学术会议金质奖的那篇论文的英文标题虽然很小却还能辨认,定睛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居然是:Nanhaicountry:theroadtowardspros-perity,一个有关我国南海地区发展的报dao,由此提chu了质疑。凡假事只要遭到任何一个认真的质疑,好像冰河裂开了第一dao口子,接下去再也无法收拾了。经层层调查,最后的结果是,一切全是假的,于是,"科技明星"所任职务也随之全bu撤消,他立即成为新闻媒ti的众矢之的。
骂他骗子已经没有太大意思,这件事值得玩味的是一个ju大谎言的构建过程。
我注意到,最要命的就是那个起点。那年,此人由于没有文凭不能参加职称考he,得知只要有像样的论文就可以破格,一气之下便伪称自己的论文将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还说有中国科学院的通知。这是一个小小的甚至有点玩笑xing质的谎言,但一旦开tou就收不住了——
既然将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这个国际会议仿佛应该在mei国开,他就必须到mei国去了;尽guan他只是掩人耳目地到了兰州几天,但既然说是去了mei国,总要让论文得个奖吧;既然得奖干脆就得个金奖,好在祖母临死时留下了一个小金片;这终究有很多的漏dong,于是又不得不赶jin伪造一些中国教授联名推荐他的书信;推荐的目标当然高一点好,于是便扯到了"德国的"诺贝尔奖…
我在读有关这事的一篇调查报告时,居然也一步步为这位当事人着急,而且越到后来越着急,生怕他chu现漏dong。这zhong情景,就像早年看电影《豺狼的日子》,一个秘密军成员试图谋杀dai高乐将军,我们当然不会赞成这zhong谋杀,但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故事情景的bi1近,立场渐渐产生挪移,最后竟为杀手担惊受怕,替他nie一把汗,直到他最后在关键时刻被捕,还在心中惋惜不迭。这zhong过程,其实是被电影艺术家"蛊惑"之后的"中邪",完全进入了对方的行为逻辑南dao,只得步步向前走。
在我们yan前的这个欺骗事件中,首先是当事人受到了"蛊惑",一tou扎进去无法后退。对此我们不妨hua点jing1力仔细分析一下。开始他只是想,各行各业都在评技术职称,我只想评个最普通的技术职称罢了,竟然还要有"像样的论文",什么叫"像样的论文"?谁说了算?我的论文是中国科学院推荐的,总可以了吧?——这zhongdingniu式的心理,哪儿都可能产生,但他没有想到,他所在的这个地方太贫困、太需要科学了,一听中国科学院那还了得?他情急之中口气稍稍大了一点,这一大就给他留下了永久xing的灾难。
如果一开始受到申斥、受到怀疑,什么事也不会有,但他受到的是人们大喜过望的称赞。需要,而且是迫切的需要,集中成一zhong热切的yan光和信任,把他包围起来了。领导的接见、记者的采访、报纸的传扬,已经使他有口难辨,他或许也曾低声解释,周围的人全认为这是成功者的谦虚。"什么,他居然说自己什么也不是?"记者们shenshen地gan动了,称赞他是"大音希声"。
问题还不仅仅是领导和记者。他的家人,han辛茹苦地盼望了他那么多年,此刻终于有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