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膨胀的雪球(2/2)

特定的社会需要,是谎言动的"势",是扩充积的积雪,是顺坡下溜的速度。因此我觉得不应该过多地责怪这位理技工。我仔细地分析了有关这个事件的调查报告,发现这个人其实并不坏,谎言构建起来之后也没有乘机什么坏事,谋什么财,相反,倒是为补漏费了不少冤枉钱,而他的经济情况一直很不好。直到谎言揭穿,他仍然生活在贫寒之中。揭穿之后很多报刊嘲笑他,但我认为这些报刊不应如此轻松,当年一有风声就把他推上危险坡的,还不是报刊?报刊对他,应有大的亏欠。

的笑脸;他的同学,都不太成功,现在都在为有他这么一个同窗而兴…他用一句假话燃了一广泛的社会需要,烈火已燃遍四周,他已无力扑灭了。

地吐了一气,全放松地坐了一会儿,终于慢慢地站立起来。

由此联想,待些年来,我曾近距离地目睹过很多谎言的扩张过程。都或多或少与传媒有关。前些年,有人转告我一家报纸的报,一个中年作者刚发表一个作品,就受到海外五所大学的联合邀请,他正在准备演讲稿云云。我当时一听就为这位老兄着急,心想你说一所大学邀请,旁人还能虎过去,怎么扩充到了五所?大话由媒说,收场还得靠自己,这个场怎么收?世界上的大学校长都是很傲的,他们很少联手一件什么事,据我本人对海外的了解,好像不大可能现五所大学联合邀请一个人讲学的事,哪怕他是一代宗师,或退休总统。幸好这位先生聪明,没再就这件事弥补和延伸。更惨的是一些老人,不小心了谎言系统,传媒一加播扬,他们完全不知该如何当众继续把谎说圆,只得随说,实在让人同情。例如我曾见到两个老人,开始只是于一小小的虚荣,编造了一个创作上的谎言,后来就越越大,也越来越说不明白了,让听的人都为他们着急。记得我当时就托人转告那些报刊,饶了这两位老人家吧,但报刊不依,仍然以声援的方法捉他们,直到最后不得不"大音希声"。

已经不是昨日的模样,他摇摇晃晃,回家了。

我想,天底下最劳累的事情之一,就是编造谎言。因此谎言揭穿,对他们是一解脱。从报看,江西这位当事人终于败的时候,他正在外地,当地领导急传唤他回来。在一间会议室,他刚门,领导就问了一句:"你到过国吗?"他连停顿也没有,立即急不可待地说:"假的,我全是假的!"然后和盘托

报刊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是只求轰动,不求实证。这是当代很多报刊的共同病。一有新奇的消息,就急匆匆地赶发来,一阵爆炒,然后追随。在我看来,这是谎言发生机制和扩张机制的关键。这件事的最后揭穿,居然也不是记者,这实在是一职业的失职。

我猜,他当时心中想的一定是:好了,这次可怕的"理"总算完工了。

剩下能的事情,是一条黑走到底,明知总会揭穿,且让这事情发生得晚一。这是一个怯弱者的选择,而不是像报所写的那样,属于"胆大妄为"。

这里现了一个谎言的膨胀公式:谎言只能在动中完成自己的"圆满",但越动,它的着力面就越大,积膨胀也越快,膨胀了的积需要有更大的积来覆盖表面,因此必然以几何级数疯狂扩张。这就像从山上向山下雪球,完全无法想象它的最终结果。

他凭着极有限的知识,想象着一个科技成功者可能遇到的事情,然后笨拙地一一效仿。一效仿就现了漏,他只得立即想新的谎言去堵漏。新谎言的漏更大,于是再去编造更新的谎言…这简直是一没有丝毫息机会的苦役,就像驮着越来越重的石块,在攀援峭悬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