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而每一个不一样又都与他边的江
、脚下的土地有关。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把屈原说成是“
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
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
诉求,反而说成是“
国”呢?
相比之下,雄浑、苍茫的黄河域就没有那么多奇丽,那么多掩荫,那么多自足,那么多个
。因此,从黄河到长江,《诗经》式的平原小合唱也就变成了屈原式的悬崖独
曲。
三
代表的资格无可争议,因为即使楚国可以争议,长江可以争议,政见可以争议,学派可以争议,而诗,无可争议。
我一直觉得,很多中国文学史家都从上把屈原的事情想岔了。
请想一想长江三峡吧,那儿与黄河域的差别实在太大了。那儿山险路窄,
通不便,很难构成庞大的集
行动和统一话语。那儿树茂藤密、
产丰裕,任何角落都能满足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因此也就有可能让他独晤山
、静对心灵。那儿云谲波诡,似仙似幻,很有可能引发神话般的奇思妙想。那里
开
落,
有神,很难不让人顾影自怜、借景骋怀、
伤情。那里江
湍急,惊涛拍岸,又容易启示人们在柔顺的外表下志在千里、百折不回。
伟大如尧、舜、禹也未必更易得了。幸好是这样,中华文明才没有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战火中,走向单调。
大家都在惋叹他的仕途不得志,可惜他在政坛上被排挤,抱怨楚国统治者对他的冷落。这些文学史家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果他在朝廷一直得志,受君主重用,没有受到排挤,世界上还会有一个值得每一
中国文学史都辟
专章专节来恭敬叙述的屈原吗?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
,作为
如果说,《诗经》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和声,藉了黄河
域的人
离
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一意孤行,拒绝
藉。他心在九天,不在世情…
于是,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着
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
致的玉佩,脸
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这么一个模样
现在诸
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
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请注意,这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
形象
现的伟大诗人。《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
心上。
这位诗人不仅生在长江边,而且
生在万里长江最险峻、最神奇、最玄秘、最
有概括力的三峡,更有一
象征意义。
自古沉浸在神秘奇谲的漫漫巫风中,长江文明不习惯过于明晰的政论和哲思。它的第一个代表人不是霸主,不是名将,不是圣贤,而是诗人,是一
必然。
中国文化人总喜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
:一个
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
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我多次坐船过三峡,每次都要满心虔诚地寻找屈原的生地。我知
,这是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经过无数次谈判后才找到的一个
集
。
其实屈原在从政游历的时候也到过黄河域,甚至还去了百家会聚的稷下学
(据我考证,可能是公元前三一一年),那当然不是这副打扮。他当时的
份,是楚国的官吏和文化学者,从目光到姿态都是理
化、群
化、政治化的。稷下学
里见到过他的各家学人,也许会觉得这位远
而来的参访者风度翩翩,举手投足十分讲究,却不知
这是长江文明的最重要代表,而且迟早还要以他们无法预料的方式,把更大的范围也代表了,包括他们在内。
如果说,《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