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四次与孙犁先生见面是去年10月16日。这时他已久病在床,住医院多年。我知病弱的孙犁先生肯定不希望被频频打扰,但是去医院看望他的想法又是那么固执。
谢《天津日报》文艺
的宋曙光同志和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女士,他们满足了我的要求,细心安排,并一同陪我去了医院。病床上的孙犁先生已是半昏迷状态,他的
材不再
大,他那双目光温厚、很少朝你直视的
睛也几近失明。但是当我握住他微凉的瘦弱的手,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着
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
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
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
,能引他写
《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
《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
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
为他
过一双结实的布袜
。而作家更珍
的,是那女孩
为
制袜
所付
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
情,倾注的一个民族
忍不
、乐观向上的天
。滋养作家心灵的,始终是这
情和天
。所以,当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
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会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
。”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
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
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
着
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
微黄且脆
的稿纸就是邮局
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
“天津日报”字样的那
。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
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
。见我
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
用的粉连纸加
了我这
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
着一副
净的青
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
练的活力,一
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
施
。丢了怪可惜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
,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
,又看见了那副
袖。记得那天他很
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
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
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一副棉布
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他材很
,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
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
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
普通的灰
衣
,当他腾
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
着一副青
棉布
袖。接着他引我们
屋,
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
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
着
袖的作家给了我一
亲近
。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
”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
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当时我只是一个刚发表几篇小说的业余作者,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
”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作自己对文学的
意有了一
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也使我对孙犁先生永远心存
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