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关于《人生》的对话(2/4)

王愚:对!这个问题题得好。当读者读作品时,应该都能引起他的思考,而不是读完作品才证明了某个结论的正确或谬误。

王愚:就目前来看,《人生》展现的矛盾,是很不单纯的。

路遥:就是这样。像托尔斯泰的作品,都会引起读者的思。《安娜·卡列尼娜》开的第一句话就引起人们的思索。优秀的作品,每一分都反映了作家对生活认识的度,应该这样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城乡之间,就是城市内的各条战线之间,农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的神世界里面,矛盾冲突的叉也是错综复杂的。各思想的矛盾冲突,还有年轻一代和老一代,旧的思想和新的思想之间矛盾的叉也比较复杂。作家们应从广阔的范畴里去认识它,拨开生活的表面现象,到生活的更的底层和内,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去考虑整个社会矛盾的叉,不少青年作家的创作都是从这方面去考虑的,我的《人生》也是从这方面考虑的,但还得很不够。

路遥:这方面的争议多半集中在加林上,这是很政党的。对加林这个人,老实说我也正在研究他。正因为这样,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路遥:回过来看,有些地方显得很不满足,这个作品就主题要求来说,还应该展现得更广阔一,现在还有一些局限。但就这作品来说,再增加什么已经很困难了,只有等将来再补救。主要是还要更一步的理解生活。

谈到作品的主题,过去把主题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总要使人一看穿,有简单化了。当然也不是说让读者什么也看不来。我的意思是,作品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因为生活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生活是一个复杂万端的综合。作品是反映生活的,真实的反映生活的作品,就不会是简单的概念的东西,应该像生活本的矛盾冲突一样,带有一复合的调。我在《人生》中就想在这个方面行一些探索,主要表现在加林上。至于作品的思想,我觉得,作品的每一分都渗透着思想,而不是只在作品的总上有一个简单的思想结论。作家对生活认识的度,应该在作品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渗透着。

路遥:我觉得,人形象能不能站起来,关键是这个形象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有些评论对人的看法比较简单。往往把人思想的先与否和人的艺术典型混一谈,似乎人思想越先,典型意义就越大,衡量一作品里的人是否塑得成功,主要看它是否是一个艺术典型。至于据生活发展的需要,提倡写什么典型,那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不应该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这样的观,在读者和初学写作者中间已经引起某程度的混。至于加林这个形象,我写的是一个农村和城市叉地带中,在生活里并不应该指责他是一个落后分或者是一个懦夫、坏,这样去理解就太简单了。现在有些评论家也看来他上的复杂,认为不能一般地从好人坏人这个意义上去看待加林,我是很同意的。像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路,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加林是这样,任何一个刚走上生活路的年轻人,也不会是一个成熟的、完无缺的人,更何况加林在当时那么一情况下,对任何事情都能表现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青年人的上,绝不是一切都应该否定的。我自己当民这个人时,心理状态是这样的,我抱着一

王愚: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丰富的,作品的人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像加林这样的人,就不能够简单地去理解他。他的追求和理想,有这个时代青年人的特。他想在当民办教师的岗位上,想在改变农村落后风俗上,一些成绩,想取得一些施展才能的条件,恐怕无可非议;但他上也夹杂着一些个人的东西,追求个人成就、患得患失,碰到不顺心的境遇灰心丧气,等等,这一切织在他上,引起了神世界的矛盾冲突,使他在一个发展过程中,加林是一个在人生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路的单纯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他的内心的矛盾和发展变化,发着青年朋友们的思索,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复杂的人生。总之,这是一个多侧面的格,不是某些格特的平面堆砌。

王愚:也计正因为这样,对《人生》的评价就有一些不同看法。我以为,你写《人生》是要剥开生活的表象,探索生活内在的复杂矛盾,因此,《人生》的主题就是单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从作品的内涵看,你是探索转折时期各矛盾上的青年一代,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路的问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历史的情加给青年一代的负担,有十年浩劫加给青年一代的狂、虚无的东西。这些都在加林的织起来,因此,认为作品回答的问题就是加林要不要改造,加林的人和观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嫌简单了些。《人生》的主题应该是叉的,是从一个主线辐开来反映了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