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一个作品的构思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什么?
受,这是不行的。实际上作家所表现的生活,从某
程度上来说,就是你自己
验过的生活。好多伟大作家的作品的主人公,从某
程度上来说,就是作家本人或他对生活的认识和
验,也就是这个
理。他们把自己的
验,
输在自己所描写的主人公
上,这样就更
切,也更真切——这当然不是写自己的报告文学。从《一个地方的早晨》的主人公,到《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到列文,都有托尔斯泰自己的影
。当然,你自己的
验,不光是用到一个人
上,还可以把它分开,用到各
各样你所描写的对象
上。由于作品对我们有这样的要求,所以我认为,作家在生活中应时刻
于一
警觉状态,某件事对别人来说可能很一般,很平常的,引不起什么
神上的反映、折
、但对一个搞写作的人来说,就应该引起警察,自动地使自己的心理状态
验的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积累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时间长了,你对各
事
的
验,都积累得非常
厚了,这样,你就可能写
比较重要的作品。而不是说,你脑
里贮藏了一堆故事,就能写
重要作品。以上说的是我自己的
验,不一定对大家有用。
社会上有的人,对我们国家、社会、民族历史中错误的东西,挖苦、讽刺、嘲笑,反过来对于好的东西也不屑一顾。我认为,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对错误,应采取认真、科学、严肃的态度,去分析它、研究它。一个作家对历史应采取“居临下”的态度去认识它,分析它,研究它。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因为所有历史上的这一切,都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这是逃脱不了的。我认为,在注重现实生活的同时,应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尤其是现代史,有比较
的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是某
历史的产
,作为一个作家,不能对什么东西喜
,对什么东西不喜
,对错误你也得“喜
”它,因为你认识、了解了它,才能表现它。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作家,目光只投向未来,投向外国,而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甚了解,这是不行的,你归
结底要写的是中国,就是意识
的写法,你也要写的是中国——中国人意识
动的状态可能有和外国就不同。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历史,对历史和对现实生活一样,应持严肃态度。有的作品为什么比较浅,就因它没能把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放在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中去考虑,去
察。我们应追求作品要有
大的回声,这回声应响彻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回声只有建立在对我国历史和现实生活广泛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下面我再讲讲,在构思过程中要充分展开艺术虚构、艺术想象。有时候,有这情况:你抓住一个题材,猛一看很不错,能很快写成一个作品,甚至编辑
也可能采用。但是,你不要忙,既然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基础,你就不要忙着写了
给编辑
,你要尽最大可能把这个题材再扩展,再思考。你可以把你原先排更组合好的题材反复打
,重新排列,重新组合,看它能不能变成另外一个东西。充分展开艺术虚构,艺术想象,多折腾几次,说不定你的作品会变得更好,我们要养成一
习惯:多折腾自己,不要让自己轻松地
过去,尽
问:请你谈谈作家的历史问题。
答:下面讲一讲我自己觉到的构思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就事论事,抓住了一个问题,就在这小圈
里转来转去。我的意思,是你抓住了一个题材,哪怕是很小的题材,都应把它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考虑,甚至这背景不光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就是说,你抓住了一个题材后,要尽量把它放在一个非常广阔的背景上去考虑它的意。另外一个,放在整个文学史上去考虑,这是两个角度。当然我这要求是比较
的,我自己也
不到,但是,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这样
。在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有所突破,自己对自己应要求严格些。有些伟大作家的短篇小说,为什么在全世界传诵呢?就是因为它尽量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有普遍意义,而不是就事论事地在小圈
里打转转。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是我们看来是好的,全世界看来也是好的,都能接受它,对全世界都有冲击力量。譬如,托尔斯泰的有些作品就是这样。当然,我们这样考虑了以后,最后也可能是个扯淡作品,但只要你是这样想过并努力过了,那么,扯淡就扯淡吧!我的意思是尽量使作品
有较大的意义,哪怕最后作品仍然是渺小的,也不要
,要养成这样的构思习惯。
答: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些作家,对我们国家、社会、民族的历史、包括好的,不好的,通畅的或者弯曲的历史,采取一不太严肃的态度,这是不行的。当然,社会上各
人等可以有各
不同的看法。但作为一个作家,对我们国家、社会、民族的历史,包括好的,不好的,包括“文化革命”的历史,采取一
严肃的态度,这是我们写作所需要的。我们应该了解它,分析它,就是对错误,也应该采取严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