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这就是一首诗,一首经册中的诗。
在维格反复练习的时候,卡诺仁波钦找来了一个懂汉语的僧人,不是别人,正是在坛城见过的白
镜的尼玛次仁。尼玛次仁向维格施礼,没有多余的话,似乎这是课堂不是说话的时候。尼玛次仁坐在一边,拿起笔记本,推了一下白边
镜,在藏文空行下一一写下对应的汉字。每个字写
来,维格的
睛都是一亮,像是被摘除了蒙
布。那些藏语发音的佛教词汇是:“阔瓦”、“米达
”、“勒炯则”汉语意思分别是“
回”、“无常”、“因果”;短句“什格
尼”意思是“发菩提心”、“
佛门”那句音乐般的祈愿文“贡觉松拉佳速契哦”是:“皈依三宝”
年轻的卡诺仁波切第一次向维格传法时就已经同时向维格开示了“四共加行”和“四不共加行”即:人生难得,死亡无常,回皆苦,业报因果;“四不共加行”为“发菩提心”、皈依大礼拜;净障专修金刚萨缍;积聚资粮献曼扎。“四共加行”是佛之真谛,而“四不共加行”则几乎是诗一般的修持意境。
维格念熟了自己的藏文名字。卡诺仁波钦又在纸本上写下了几组藏文,继续教维格念,一边用钢笔指
着。维格从小学英语,上大学后主修法语,对语言异常
。很快,几组藏文单词、词组和短句她就可以独立而准确地念
来。尽
她不知
念的是什么,可是内心已充满莫名的
动。
什么东西净了,空了,心异常安静。
众生在游,在被禁锢于生死
回之中。
如此平静的语言,通过尼玛的翻译,依然是那样平静。
小小的寺院异常清静,景优
。景
召唤室内的人,因此年轻的几乎就是少年的卡诺仁波钦并不总是在森严的佛堂传法。有时也在
外,在树下,就像当年的释迦牟尼佛一样。夏天的拉萨,特别是雨后,
燥的大气少有的
洁,天空总是飘着很薄很薄的雨云,雨云们一块块
着拉萨周边的山脊或山腰飘来淡去,看上去就像大团大团虚幻的天鹅或羊群。有时一块雨云甚至就在树丛上空飘起来,像一张
伞,人在下面时而会忽然
到一层薄薄的
影。卡诺仁波钦驻锡的寺院被树丛包围着,寺里也有树,树中有寺,寺中有树,树下常有一块简陋的石桌,两三块石凳,石桌石凳并不打磨,非常接近自然形态地放在那里。
维格的泪不在向外涌而是向内慢慢回
。
我上的菩提心自四无量中诞生。
卡诺仁波钦拿过纸本又写了几行藏文,字迹仍十分工整,像印刷
一样,每行之间都留下了足够的空行。写完,卡诺仁波钦自己读了一遍听上去音调非常
,像诗一样然后一个音节一个音节教维格发音、朗读。每个音节都用笔标了
来,每个声调起伏都辅以手势,提示句尾的韵脚,就像诗一样。
后来维格才知,这是“四不共加行”中的第二步,也就是“发菩提心”的一节。“加行”是“基础”的意思,卡诺仁波钦告诉维格,修习佛法首先要
行一系列“加行”的修持,其中包括“四共加行”和“四不共加行”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之中,从小乘,至大乘,再至金刚乘,一乘比一乘
,一乘比一乘难,乘乘修行下来,最终便可到佛的境界。因此,作为学佛的人,必须严格经过有关“加行”的修持和训练才可获得真正的成就。“四共加行”是佛教所有层次及所有教派都共同要修持的“四不共加行”则是金刚乘佛教的特别修持的法门。
维格念着念着泪蒙住了
睛。
为使众生之心停留于自然的空--光明之中,
尼玛次仁译过来是这样的(尽译得不太好!):
看着仁波钦,多想拥抱仁波钦,她到
大的冲动!可她不能,她
激的泪
忽然变成了神伤。卡诺仁波钦垂下目光,缓缓地说:
通常石上摆一只暧瓶,两只木碗,当然,有时要拂去石凳可能的
啊!像空月在中的倒影虚假反映
多
面目,
此生为人是难得的,但人生无常,只有业报相随,六回,所以要寻求解脱之
,佛法就是解脱之
。你对佛法生起信心,是非常难得的,作为释迦的弟
我愿意帮你走在寻求解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