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茨威格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斯di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zhongti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chu生在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里。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liu社会的文艺熏陶,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一八九九年中学毕业,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接chu2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lun、比利时凡尔哈lun的诗歌。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他有意识地shen
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一九零三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和《早年的hua冠》(1906)、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滨之屋》(1912)和《化shen戏子》(1913)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chu版社chu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tou脑,jian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chu2动最shen的是社会dao德的沦丧。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wu。
一方面是传记著作。他的《三大师》(1920)论述ba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着,他撰写了《罗曼·罗兰》(1921)。其他的传记著作有:《同魔鬼作斗争》(1923,记述三个患jing1神病的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自画像的名手》(1928,记述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jing1神疗法》(1931,记述发明cui眠术的奥地利医生墨斯墨尔、所谓“基督教科学”创始人玛丽?贝克和著名jing1神病学者弗洛伊德),《玛丽亚?安托万内特》(1932)和《玛丽亚?斯图亚特》(1933)等。这些著作表达了他对于以自由jing1神和人dao主义为中心的西欧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说。《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作于一九三八年。这一时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惧》(1920;1925年改写)、《ma来狂人》(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22)、《月光胡同》(1922)、《看不见的珍藏》(1927)等等。他作品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他最擅长的手法是细腻的心理描写。他尤其着重选取资产阶级社会中妇女的不幸遭遇的题材,揭lou“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虚和dao德败坏,谴责对女xing的不尊重和对人的善良品质的残害,赞mei同情、了解、仁爱和宽恕。他努力探索人wu的jing1神世界,描写dao德败坏给人带来的情gan上的痛苦,揭示个人心灵中zhongzhongchou象的mei德,甚至让已经堕落的人shen上闪耀chudao义的火hua,他的目的是要改进资本主义社会的dao德观念和人们的jing1神面貌。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一九三四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茨威格不得已迁居英国。一九三八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mei,一九四零年经纽约去ba西。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ba西服毒自杀。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录》,这是他一生的历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这是对昨日的世界,亦即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沉沦的资产阶级世界的回忆。他死后发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是他的最后一篇小说,沉痛地诉说了一个心灵和才智遭到纳粹摧残的人的经历。
茨威格一生写过、同情过许多人的不幸遭遇,他的不幸遭遇自然也得到一切反法西斯的人们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