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三回首相看已化灰mdash;(2/4)

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下泪来。却又勉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一月许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元妃省亲的最后一幕:

可惜的是,"甄宝玉送玉"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又与皇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曾过多推测,却没有一能够真正说服自己,只好暂且搁置了。

脂砚斋好心地明了四场戏的及所伏之事,本来可以省了红学家们许多搜寻资料的工夫,却偏偏事与愿违,变成带红学家们走了许多胶鼓瑟的弯路——因为《乞巧》来自《长生殿》,且"伏元妃之死",于是红学家们便认定元妃也是像杨贵妃那样因"三军停驻不前",而被皇帝下令勒死的——这样的照本宣科,像足了贾宝玉嘲笑的禄蠹,哪有一灵气和变通可言?

分散、各自一方呢?

因为这句"所之戏剧伏四事,乃通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使得研红之人一时间都成了戏迷。

然而"甄宝玉送玉"呢?莫非甄家的故事也与元妃有关?

有人说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姻"乃是自元妃的赐婚,倘如此,她与"黛玉死"也就有了直接的联系;而我曾有过黛玉才是奉旨远嫁第一人选的猜测(详见探篇),也同样证实黛玉之死与皇权迫害的直接关系。

庚辰本于此有双行夹批:"妙极之谶,试看别书中专能故用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甄"即"贾",两者的故事是可以互代的,甚至某些时候,甄家的故事比贾家故事更有现实意义。比如书中写甄家是"钦差金陵省仁院总裁"、"独他家接驾四次"等,都是"真事"。而元妃省亲,暗示的正是江宁接驾事,故而,在省亲一回中又怎么可以不提到甄家、在元妃戏时又怎能不暗示"真事"呢?

第二《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四《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之戏剧伏四事,乃通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再看元妃的四戏:

而这件事,便是"甄宝玉送玉"。

然而每戏都有其繁杂的起承转合,发生、发展、、结束,不可能把某件事完整地用在某一个戏剧上。所以元妃的只是一个曲段,而照应的,也只是某个细节,或者某暗示。

其实,这错误很容易就发现其谬误:倘若《乞巧》伏元妃死便指元妃要被皇上赐死的话,那么《离魂》伏黛玉死岂不是说黛玉会死而复生,并与宝玉幽媾?这可能吗?

这一段话,从故事到批语,本是谜面,也是谜底,就像"元、迎、探、惜"暗伏"原应叹息"之意一样,话已说尽,本无需再更多的推敲了。偏偏红学家们乐此不疲,将戏本来好一顿研究,把戏曲故事当成红楼框架,一板一地往人,闹了不少笑话。

其实,我认为脂砚已经说得很清楚,那"通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并不是这四戏,而是它们所伏的四件事。而这四件事,脂砚也说得很明白了,即"贾家之败"、"元妃之死"、"甄宝玉送玉"、与"黛玉死"。

第一《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三《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因此,这段情节所需要引起注意和特别探讨的,其实并不是四戏目包了哪些情节,或者暗示了什么内容,因为这些都已经由脂砚斋明白地揭了谜底,无须纠缠了;而没有揭谜底的,是这四件事与元妃有什么关系。

戏由元妃来,这充分说明了四件事与元妃或者元妃所代表的皇权有关。其中"贾家之败"与"元妃之死"是容易理解的,然而"甄宝玉送玉"和"黛玉死"与元妃或者朝廷的关系是什么呢,就大可商榷了。

故曰"悲险之至",故曰"路远山",故曰"二十年来辨是非",故曰"回首相看已化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