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郯(tá谈)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苌(hág长)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老聃(dā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12]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李氏子蟠:李蟠(pá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 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14]百工:各种工匠.
[15]相师:拜别人为师
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
2、对比论证:
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