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2/3)

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得不来对付。古代一个皇帝说:“上得天下,不能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创业的皇帝绝不会是知识分,只有像刘、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的,不顾命“厚”而且“黑”的,胆最大的地痞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否则,都是磕的把兄弟,为什么单单推他当儿?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分来帮他们治理国家。不用说国家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还不得不求助于知识分叔孙通。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个个服服帖帖,跪拜如仪,让刘“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中国这些知识分,脾气往往极大。他们又仗着“骨气”这个法宝,敢

的或有时却又患了弗洛伊德(?)讲的那一“自卑情结”(inferiorityplex)。他们一方面嘘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气魄贯长虹,浩气盈宇宙。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生“自绝于人民”关键向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问题。“面”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比如“丢脸”、“真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脸”者,面也。中国知识分是中国国粹“面”的主要卫士。

同面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知识分世问题,也就是隐居或仕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反。一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他卧隆中,看来是在隐居,实则他最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来是非常多的。否则,在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因而写了有名的《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而却偏偏让刘先主三顾茅庐然后才山“鞠躬尽瘁”这不是面又是什么呢?

我还想一步谈一谈中国知识分的一个非常古怪、很难以理解又似乎很容易理解的特。中国古代知识分贫穷落魄的多。有诗为证:“文章憎命达。”文章写得好,命运就不亨通;命运亨通的人,文章就写不好。那些靠文章中状元、当宰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史上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学家中过状元。《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的小说。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写活了。没有中举前的周和范等的形象,真是木三分,至今还栩栩如生。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贫无立锥之地,绝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包骨”等等,都与骨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瘦骨。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拼命,喜拼这一瘦老骨。他们称这个为“骨气”同“面”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要举实际例的话,那就可以举很多来。《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一个章太炎,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只好钦赠名“章疯”聊以挽回自己的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