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近又提了天人相类相通的学说,他说:
上次信中,还写了一些对陈吴两先(生)表示钦仰的话,并且希望两先生的老节能为中国知识分之
守立一标准。这次就都不说了。只是仍然
自己才力薄弱,不足以发两先生的潜德幽光,滋有愧耳。
李朝前半期的哲学思想,以及那以后的哲学思想,仍然或多或少地呈现天人合一的
彩。①因此我们可以说,这
东方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朝鲜哲学史上也是比较明确的。
有一天,见到李先生。他告诉我,他看到我为那一本书题的封面,我在书名之外写上了“弟季羡林敬署”这本是一件微末不足
的小事,他却大为
慨。我小时候练习过
笔字,后来长期在国外,
笔不沾手者十有余年。我自知之明颇有一
,自知书法庸陋,从不敢以书法家自命。不意近若
年以来,竟屡屡有人找我写这写那。初颇惶恐觳觫,竭力抗拒。人称谦虚,我实愧恧。于是横下了一条心:“你不嫌丑,我就不脸红!”从而来者不拒,大写起来。但是,《吴宓与陈寅恪》却不属于这个范畴。为两位恩师的书题写书名,是极大的光荣。题上“弟
”字样,稍寓结草衔环之意。这一切都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行的。然而慎之却于其中
会
文奥义,
叹当今世态浇漓,师
不尊,十年浩劫期间,学生以打老师为光荣,而今竟有我这样的傻
、呆
,
岗岩的老脑袋瓜,仍遵古
,自署“弟
”他在慨叹之余,提笔写了一篇关于《吴宓与陈寅恪》一书的文章,寄了给我。不知何故,没能收到。他又把文章复制了一份,重新付邮,并附短札一通。文章的名字叫“守死善
哉矫”副标题是“——读〈吴宓与陈寅恪〉”信与文章都是一
的。我现在先把信抄在下面:
就人心上,以明理气善恶之殊,以示学者,…人兽草木千形万状,各正
命者,皆自一太极中
。故万
各
一理,万理同
一源,一草一木各一太极,而天下无
外之
,故《中庸》言,能尽其
,则能尽人之
,…能尽
之
,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呜呼,至哉。
秋安
拙文于六月底草成后即寄上请正。既然没有收到,就再次挂号寄上。
在《新解》里,我论述了中国和印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我又补充了日本和朝鲜(韩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东方几个有代表的国家,我都谈到了。因此,我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东方文明的主导思想,应该说是有
实可靠的
据的。
他还说:
我在下面介绍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李慎之教授的《中国哲学的神》。②
《吴宓与陈寅恪》一书版,在懂行者中,颇引起一
轰动。报刊杂志上刊
了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上对陈吴二师的思想学术和
谊,
了一些探讨,极有见地,相当
刻,发潜德之幽光,使二师的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我心中窃以为
。
专此即颂
儒家的天命观影响了朝鲜思想。到了丽末李朝初期,宋代程朱之学传
。作为宋代理学基础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在朝鲜占了上风。在这时期
现了一批程朱理学的代表人
,比如李穑(1328~1396年),郑梦周(1337~1392年),郑
传(1337~1398年)等等,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一些关于天地万
之理的论述;但是,明确提
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权近(1352~1409年)。他用图表来解释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天人心
合一之图”他把这张图摆在所有图的最前面,以表示其重要
。他反对天人相胜论。他说:
李慎之92.
中秋夜
人众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天人之际,虽相为胜,然人之胜天,可暂而不可常;天之胜人,愈久而愈定也。故
者必不能保其终,而善者必有庆于后矣。
季先生:
补充资料就这样多。
在正文之前,我想先讲一
琐事,也可以算是“
絮”吧。
盖天地万,本同一
,故人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是天地之有灾祥,良由人事之有得失也。人事得,则灾祥顺其常;人事失,则灾祥反其正。
我最初并不认识李慎之先生。只在中国国际协会的理事会上见过几次面。我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外
官,一个从事国际活动的专家,给我没有留下多么
刻的印象。前几年,台湾的星云大师率领庞大的僧尼代表团,来内地访问。赵朴老在人民大会堂设素斋招待。排座位,我适与他邻座。既然邻座,必然要
谈。谈了没有几个回合,我心里就大吃一惊,我惊其博学,惊其多识,我暗自思忖:“这个人看来必须另
相看了。”
看了这封信,我相信,读者会认为我抄它是应该的。至于那一篇文章,我力劝他发表,现已在《瞭望》1992年第42期上刊。我劝对陈吴两师有意研究了解者务必一读。我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有见解,有气势,有
情,有认识;对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