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费宫人自称有话要向陛下面奏,请陛下回寝宫后召见一问。”
李自成淡淡地回答一句:“今日初进北京,诸事繁忙,等闲的时候召见她吧。”
因为天色已将黄昏,李自成草草地看了一下三大殿,便命几位大臣各回衙门去处理要务,又命吴汝义去刘宗敏处,将已经寻找到崇祯尸首的事告他知道,于是他在李双喜和武士们的前后扈从下回武英殿去。
宋献策的军师府设在明朝的戎政衙门①,所以他同李岩在内金水河南边送李自成出归极门(右顺门)以后,再同牛金星拜别,然后转身往东,步出会极门(左顺门),从文华门的南边出东华门卜马。当他们快出东华门时,宋献策拉住李岩止步,小声说道:
①--在东城灯市大街,戎政,明代宫职,掌京营操练之事。
“林泉,皇上年近不惑,尚无太子,这是我大顺朝臣民所关心的一件大事。适才皇上听了吴子宜的禀奏,又看了一张价书,已动了采纳费宫人为妃之意。此为我大顺朝一大好事,足下位居副军师,为朝廷密勿大臣①,理应劝皇上召见费氏,何以默无一言?”
①密勿大臣--参与密议的大臣。此处的“密勿”作“机密”解。
李岩笑一笑,说道:“愚弟受陛下殊恩,谬蒙以国士相待,正患无以图报,岂不关心陛下尚无太子的大事?况在长安启程之时,关于为皇上物色妃子一事,贱内曾传下皇后懿旨叮咛,愚弟岂敢忘怀?只是…”
“尊意如何?”
“弟有一点浅见,只敢对老兄说出,望勿使同僚闻知,也莫让皇上知道。”
“你我多年知己,无话不谈,请足下快说出来吧。”
“以弟碌碌浅见,皇上初来北京,应以安邦建业为急务,首先昭示天下,废除前朝一切苛政,更要紧的是从今废除三晌①,永不再征;其次是号召京师及各地前明官吏,只要诚心投顺,照旧录用,但对贪官污吏一定严惩不贷,以其家财赈济饥民。北京虽为明朝皇都所在,但辇毂之下,贫民甚多。平日江南财赋与米粮,赖漕运源源供应北京。近来漕运已断,北京官家尚可支撑一时。贫穷小民,家无积粮,马上就有饥馑之忧_如何平抑粮价,救济贫民,安定人心,虽然困难甚多,但亦刻不容缓。还有,欲求安国定邦,建立百世基业.必须广罗人才。自古英雄创业,可以马上得天下,而不能以马上治之。北京为天下视听所系,亦是人才荟萃之地,陛下到北京后首先急务应是招纳贤士,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②,今日陛下一到北京便留意选妃,虽出自臣下忠心…”
①三响--万历末年因为对满洲用兵,三次共增加田赋520万两,称为辽饷,至崇祯朝因“剿贼”军兴,相继增派剿饷330万两,又为练兵,增加练饷730多万两。合称三饷。
②吐哺…归心--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古书上写周公勤于接待贤士,有所谓“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连吃饭和洗头发都受影响。
宋献策摇摇头,不让他把话说完,拉着他向前走了几步,小声说道:
“几年来,足下有许多次很好的建议,弟深为赞同。你在去伏牛山得胜寨途中,于神厘地方写的那封书子①,纵论天下形势,向主上提出建议,据宛洛以经营中原,建立根本,以图天下。那封书信,宏谋卓识,非同凡响,文笔畅达,条理严密,颇有陆宣公奏议②之风,为近世所少见。不惟弟与启东捧读再三,佩服万分,主上也赞不绝口。然而兄之宏谋卓识,未见之实行,竟成为一纸空言。倘若依足下建议方略,今日我大顺义军不会孤军远征,使你我不会在全军腾欢中暗怀杞忧。即如去年十一月在西安讨论义师是否迅速远征幽燕,文臣中只有你我,武臣中只有田玉峰,意主持重,但不能畅所欲言。今日已经进了北京,大家欢喜鼓舞,别的话皇上未必听得进去,说多了反而不好。”
①书子--见本书第二卷第四十二章。
②陆宣公奏议--陆宣公名陆贽,字敬舆,唐代名臣,深受德宗信任,参与重大决策,其关于各种军国大事的奏议,说理透彻,文笔流畅,骈散兼行,在唐宋古文中独具一格,颇为著名。
“献策,目今不是天下已定,而是决定成败存亡的关键之时。有些大事,你我不言,何以上对陛下,下对万民?”
宋献策心中一惊,望着李岩片刻,忽然以轻松的态度拍一拍李岩的肩膀,笑着说道:
“皇上和众将们都正在兴头上,文臣们都在等待皇上登极后加官晋爵,你我何必不识时务,故意使皇上和文武群臣扫兴?至于你我原来担心的事,不过十日,必能看出眉目。到那时,你我身为正副军师,成败利钝之事,责无旁贷,自然要尽忠建言。至于皇上早日纳妃,本是一件小事,你何不在这样小事上随波逐流,和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