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二章(2/4)

左良玉说:“我辈大事,行不得小惠。”

平贼将军左梦庚也躬补充一句:“今早儿又特别晓谕各营主将:军令如山,令法随,大小将领务要认真听从爵帅严谕,任何人不得玩忽纪律,自取罪咎。”

是了。”

左良玉脸一变,恼怒地说:“害太的是、阮之辈,与今上何?老先生为何竟如此说!”

袁继威说:“继咸负罪重,蒙先帝赦以不死,仍付以封疆重任,待罪浔。一城百姓生死,系于爵帅,我不能不为百姓请命。”

左良玉又对袁继成说:“大人可以放心了吧?明日一早,我亲自城拜谒,再向大人请教。请令各镇参谒,我到时候好对他们讲几句话。”

“目前因侯爷大军到此,九江士民惊骇万状。恳请侯爷严禁士兵人城,保此一方生灵才是。”

袁继成趁着左良玉沉思无言的机会,向诸将领讲明了国家目前面临的危亡情势。他说,满洲兵正在南下,南京势必不得已调防北的兵力去防西。一旦满洲国兵临长江,则大事去矣。又说,兵谏不是正,应改“檄”而为“疏”以存君臣之,听候圣旨分…

左良玉一直在船上,因为病衰弱,岸上和九江城中发生的事情他一概不知,都被周围的人们瞒住了。九江城内到掳烧杀,到有哭声叫声,早已经天翻地覆,而他的大船上却静悄悄的,没人敢大声说话。周围也森严肃静,只有昏暗

袁继咸随即同左良玉成宾礼而别。虽然左良玉答应他不破九江城,不扰百姓,但是他知左良玉下自来就是军纪很坏,而目前左良玉又受群小包围,边无一个是敢说直话的正人君,别看他名为统帅,实际上已驾驭不了他的糟糟的十几万大军。所以袁继咸决定还是守城。他在城上召集请将训话,说:

袁继威望着左良玉手下的一群将领说:“师以义动。诸公应当惜百姓。”

第二天,即四月初三日,早饭过后不久,果然看见左良玉开始启锚移舟。袁继咸考虑到宁南候人城中将有许多不便,不得不赶迎到江边,就在船上与左良玉相见,他下的各镇将也都单骑同往。请将都到船上向左良玉参谒以后,左良玉从袖中取来由黄澍伪造的太密谕,迫诸将为救皇太对天盟誓。九江诸将不觉一怔,齐齐望向总督,不知如何是好。就见袁继成神严峻地望着左良玉大声说

负责传宣命令的中军总兵官躬答:“回禀大帅,昨晚已经传谕各营凛遵,不得有违。”

左良玉说:“各营将士临离武昌前已经对天盟誓,只有一颗忠心救皇太,清除臣,奠安社稷,决不扰百姓。我同制台大人原是旧,在郧襄同过患难,又同因襄事受过重责。今日重新携手共事,须要仰仗制台大人鼎力相助。请放心,我已经传谕各营官兵,有动九江一草一木者,从严治罪。”

袁继咸有一将名郝效忠者,已经暗中同左良玉勾结。恰巧因为两个士兵在城内抢劫被百姓杀死,郝效忠便借此起衅。袁继成的另外一员将张世勋原来就与左良玉的将张国相好,在夜间暗暗将张国的城外士兵缒人城中纵火。袁继成命人扑灭一,别又有火起。袁继成明白张世勋不除,则不能定,便赶快手写密令一封给可靠的将领邓林奇,要他立刻遵手令便宜行事。谁知刚刚作好署,张世勋和郝效忠已经率领亲兵趁夜半劈开城门,城与左营人相合。左兵则趁机混城中,大肆杀掠。守城的百姓不能辨识,完全无法自卫。袁继咸的其他将领害怕获罪,都陆续逃城去,投到左良玉的麾下了。

左良玉脸严峻,叫人望而生畏。

“宁南侯行兵谏,借‘清君侧’之名,难说不是举兵为,我辈岂能为国之举?‘晋之甲,秋所恶’,我已经劝说他易檄为疏,屯扎候旨。我自己也已经将宁南之事写成一疏驰奏朝廷,朝廷必有分。故诸将宜守城池,以待后命。”

“密谕从何而来?先帝旧德不可忘,今上新恩亦不可负!密谕从何而来?”

翌日,袁继成偕同一位幕僚到了左良玉的船上,听左良玉谈了他为何往南京“清君侧”救太的大理。袁继咸见左良玉虽神不振,面病容,却依然态度傲慢,且有黄渤等人不离左右,便不愿谈,只说:

言毕,他向左右问:“我的谕,大小各营都传到了吗?”

左良玉想了一阵,改用缓和的气说:“我可以同制台大人约定,决不破城。至于‘清君侧’之事,可以将‘檄’改为‘疏’,暂时驻军候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