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三章(2/7)

“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有名的鹦鹉洲。唐代诗人崔颇有两句诗云:‘晴川历历汉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说的就是皇上所指的地方。倘若将一师驻扎在鹦鹉洲上,就可以与大别山。蛇山的守军遥相呼应。”

随即他又向上游遥遥可见的两座山指着说:“那地方守长江也很重要,要不要驻军?”

“喻上猷说他是石首县人,在荆州一带乡亲故旧好友甚多,自请回乡号召士民,共保大顺,抵御胡人。借这个理由离开了我,一走就再没有音信。”

就在这时,刘芳亮从汉川派人前来禀报:德安府已于五日前失守,溃散的人有一分逃到了黄冈、汉川一带,他已经收容了。可是顾君恩一直没有找到,派人四打听,杏无音信,估计是真的逃走了。

“他的眷属不是随在军中么?”

宋献策说:“那两座山,一座叫作大君山,一座叫作小君山,在以往的战争中都曾驻军。我们今日人虽然不多,也该派去两位将领率军驻守才好。倘若敌人沿路顺长江下来,从那里也可以向江面打炮,或从那里派兵船截杀。”

刘宗忍不住顿脚大骂:“这班人,真是无耻之极!我们顺风顺的时候,他们都跑来添溜沟,自己说自己是什么‘从龙之臣’。一看局势不好,官没指望了,又一个个脚底抹油--开溜,都是什么东西!”

刘宗已经好一阵没有说话了,因为他对固守长江已毫无信心。这时他在心中说

袁宗第带领人来到了。李自成命他将人驻扎在汉大别山一带,随即向他询问情况。袁宗第禀报说,他的人刚刚撤离荆门、荆州一带,清兵的先队不足一万人就到了。看样他们是要先占领荆州、夷陵一带,然后再顺东下。李自成又问起喻上猷,袁宗第才说喻上猷已经逃跑了。问是怎么逃跑的,袁宗第说

“把袁宗第放在汉,让他驻守大别山,很好。”

李自成沉下脸来,不再说话。宋献策使让袁宗第告退。当大帐中只剩下李自成和来献策的时候,李自成忍不住长叹一声,拉住宋献策的手说

从黄鹤矶回到行营,李自成得到刘纯禀报:有细作从襄回来,说听王光恩下传说,李过、一功率领一支大军前来湖广,已经从安康四川,显然是打算从夔州一带川。另有小从四川和湖广两省向南,好像是向东、秭归方向去。李自成在襄时已经听到荒信,说李过、一功等率领一支人到了汉中。如今听到这消息,就觉得比较可信,看来,李过、一功的人已与皇后会合了。他心中顿时大,忍不住对宋献策说

宋献策忙说:“那是汉镇,辖属于汉县,汉县又辖属于汉府。汉府只辖两县,一是汉,一是汉川。只辖两县的府在全国十八行省中除此之外,别无二。武昌府与汉府仅隔一条长江,本来武昌府就可以辖汉一带,而偏偏在汉又设一府,又偏偏下辖只有两县,其原因当是十分清楚的:只要汉府能够守住大别山一带,就可以同武昌府夹江对峙,不需要有更多的属县。”

“唉!固守,固守,不守不行,守又凭何而守?兵在哪里?将在哪里?虽说有十来万人,可事到如今,哪一个还能多大用?”

“献策,除你之外,重要的文臣都逃走了。想着两年前,明朝的文臣们纷纷来投降朕,像苍蝇一样嘤嘤嗡嗡。那个局面,何等闹啊!可是自从退北京,局势变了,这班文臣就散去大半,有许多一转就投降了胡人,当了清朝官。退长安,局势又是一变,这时候就连自称为最早的‘从龙之臣’也忙着逃跑。跑吧,跑吧,如今都跑光了。这些人,唉,他们也能算是人吗?献策呀,文臣们逃光了,武将们也离心离德,都各为自己打算,一遇见敌人就逃命,就溃散。唉,不过两年,两年,献策,就这短短的两年呀…”

李自成,对刘宗

宋献策也不由得动了情,颤着声音安李自成说:

“陛下不必为此事生

“果然有了消息!有了这消息,朕更要固守武昌,在这里与皇后的大军会师。”

话虽这样说,但李自成的心情依然十分复杂。一方面,他确实到振奋,仿佛有了很大的希望;一方面,他又十分焦急,不知这支大军何时才能到来。他命刘纯赶再向襄、夷陵和秭归派几路细作,让他们火速再去打探、李大军的消息。真是望穿呀!于是他又让宋献策卜卦。连卜了几次,结果总是说确有大军前来,但不能上赶到,最快也要等一个丁日方能到达。什么了日呢?看来四月间的了日是来不了了;五月里倒是有三个了日。宋献策掐着指推算:上旬五月初六是丁未日,如果不能来,就得等待五月十六了西日;如果还不能来,就只好等五月二十六丁亥日,可是,那真是太迟了。照李自成的愿望,皇后的大军至迟该在了未日五月初六来到。即使这样,离现在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清兵来势凶猛,大顺军能不能在武昌守一个月呢?这么一想,李自成的决心就又动摇了。可是不守武昌,更往何去是好?想来想去,觉得只有照军师说的办,赶想办法鼓舞士气,征集粮草,安抚武昌一带民心…

然指着江心的一个树木茂密的沙洲问

李自成又指着汉城说:“此城可是不算小,又夹在大别山和长江、汉之间,地理形势很重要。”

李自成又,没说话,睛向别望去。

“事后才发现,他早先已派人把眷属送回石首县乡下去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