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一章洪武驾崩2(2/2)

朱植作为在京中年纪最大的亲王,跟随在朱允之后,亦步亦趋地扶着朱元璋的棺柩走向孝陵。尘归尘,土归土,任由生前如何盛世英名,死的时候不过归于黄土一杯。

等到这些朝廷的大礼讨论完毕之后。黄澄又:“请示陛下。下一步是否应该将太祖皇帝的遗诏诏告天下?”这个也都是惯例,大家也没有什么意见。而且这个步骤有一个最重要的关巧,遗诏中有“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地话,赶发布,也是让各地藩王老实,安定天下局势。

皇帝发话了,下面大臣哪里敢辩驳,四个臣班下跪,领了差事。左右没事了,朱允宣布散朝。

说来也是,朱植不在中,这个遗诏到底有没有被小侄一伙篡改就不得而知了。但从朱元璋的格而言,让他说不用儿奔丧的话,还真不容易。

这是让朱植最不明白的地方。一个藩王京给自己老爹奔丧,这本事天下最本的人理,怎么朱元璋的遗诏里如此违背人。他一个藩王京,最多带几千护卫,京城驻军三十万,还怕这几千人反了不成。而且人家来了完全可以让护卫驻扎在城外,只许带些随从城不就得了。怪不得日后朱棣起来造反地时候,第一个就指责齐泰矫诏不许藩王京尽孝。

又过了四天,终于混到了殡的那天,朱植已经不胜其烦。这个便宜老爹,说到底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自己给老朱守了七日地孝,也算对得起他给的几十万两银啦。

朱植排了个班,几个小弟弟换着班哭,哭了吃,吃了睡,睡几个时辰之后起来换班,如是者哭丧三天。到了后来朱植已经不敢再抹姜了,为了老朱搭上一双睛可不划算。当然除了孝贤孙们,还有一大帮帮腔的人,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命妇都必须哭临。靠,整个皇就跟殡仪馆似地,整天价哭声不断。

朱允突然:“朕要为皇爷爷守孝。这段时间没有力理事,所有朝廷政务着刘三吾、杨靖、方孝儒、黄澄共同参知。着杨靖兼领左都御史、方孝儒领翰林侍讲、黄澄领太常寺卿。”

朱植心中偷笑,看来自己了这一杠,让历史依然照原来的轨迹前。其实对于朱植来说历史照原来轨迹前才是对他最好的结果,只有这样,他手里的作弊才能继续发挥效用。不过总得来说,朱植回到明朝已经六年了,这六年间虽然有些小事件发生了改变,但历史的列车仍然在原有轨上隆隆前行。

朱植一听。心中咯噔一下,这个小侄心也太急了吧,老朱过去才一天。就立换上自己的人,刘三吾是朝中威望最老的朱元璋老臣,杨靖以前当过太宾客,肯定是太给儿留下的人,这两人在朝中素有威望,倒没什么;方孝儒和黄澄,两人都兼有帝王师的份,是小侄的嫡系,用起来还是有些瓜田李下吧。

接下来,大臣们又商量了一下朱元璋葬礼的事项,对于朝廷来说,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天大的事。看着这些受到儒家礼法严格训练来地大臣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朱植再也不发一言了。

散了朝,朱植着重孝了后,后中呜呜咽咽早已哭成一片。朱植拿袖中生姜在手上一,然后再往睛附近一抹,泪已经汩汩涌,一跪在众弟兄之中,哭天抢地地嚎了起来。泪把姜味冲淡了,就再抹一家伙,总是这一天一夜,朱植是哭个不停。说实话朱植这辈加上上辈还从来没哭得如此凄惨如此悲壮。搞得侄小皇帝都不禁为之侧目,这个叔叔虽然鲁莽,但可称得上大大的孝了,小皇帝心中暗

只是到了殡那天,人类最悲惨地事件之一发生了,十几名没有嗣的妃嫔被勒令殉葬。在历史上自唐以降已经很少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也信这调调。看着那些哭声震天地殉葬妃嫔,朱植不禁心如刀绞:始作俑者其无后矣。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或者支持这样活人为死人殉葬的事情。而明朝一朝从朱元璋开始,永乐、仁宣二帝都有殉葬的制度。一直到那个曾经被蒙古人俘虏的倒霉朱祁镇,才在遗诏中明确禁止了以妃嫔殉葬的恶制。

圣断。”

朱植此言说得十分有理,下面的大臣们也都称是,连最麻烦的黄澄也表示赞同,于是在没有太多反对声音的情况下,朱允的年号就定为“建文”今年仍为洪武三十一年,明年新年开始为建文元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