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与一年中的天数相当。所以律历中的一些数字都来自天地的规律。向下生律时其相应的数加倍后再除以三,向上生律时其相应的数乘以四后再除以三。”
扬子云说:“乐音产生于记日的办法,指甲己是角音,乙庚是商音,丙辛是征音,丁壬是羽音,戊癸是宫音。律产生于记时的办法,指于是黄钟,丑为大吕之类的叙述。乐音以感情为质,质就是正,乐音各根据其所表现的固有感情而称为正。律用来使乐音和谐,应使律管调校准,做到高低之声和谐。声与律互相协调和谐,产生了八音。协,就是和谐。宫、商、角、征、羽,称为五声。金、石、匏、革、丝、竹、土、木,称为八音。声音和谐,就叫做五乐。”
阴阳协调则用圭表测曰影时表影长度就符合标准,律与节气相应就会使律管中的灰飞出。这样皇帝常在冬、夏至时在皇宫的前殿聚集具有八种能力的人演奏八类乐器,听乐均的声音,测量圭表的表影长度,观察钟律的变化情况,权衡土炭的轻重,验证阴阳的变化。冬至时阳气开始上升,乐均的声音清亮,圭表的表影最长,黄钟与气相应而贯通,土炭变轻而使其所在的杠杆端上抬。夏至时阴气开始上升,乐均的声音混浊,圭表的表影最短,蕤宾与气相应而贯通,土炭变重而使杠杆端下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在冬至、夏至前后五天中增进减退,具有八种能力的人各以观察到的情况汇报上来,由太史令密封上报。如果情况正常就表示和顺,否则就要进行占卜。候气的方法足建造裹外三层的房屋,门户均关闭,用牲口的血将隙缝涂抹周密,悬挂丹黄色的帐幕。在室内放一张木制长桌,每律各备一根律管,根据各自相应的方位,将律管内低外高地安放在桌子上。以芦苇中的薄膜烧出的灰放在律管的内端,按照历法中的节气来观察。某一节气到了,相应律管中的灰就会动。被气所动的灰是散开的,人或风使灰动时灰则是聚在一起的。平时是在殿中候气的,用玉制的律管十二根。衹有冬、夏至时是在垂台候气,这时就用六十根竹制的律管。其竹取白弘农郡宜阳县金门山,用河内出产的芦苇内膜烧灰。
夏、商、周三代衰颓,音律不准确。西汉政权建立后,北平侯张苍才最早制定丁关于音律和历法的规贝。漠武帝时设立了负责使音律和谐的官员。元帝时,郎中京房知道五音六十律所对应的数字,并从师于小黄县令焦延寿学习。音律向下或向上产生新的音律,最后在中吕终止,就有了完整的十二律。从中吕向上生成执始,执始向下又生成去灭,最后直到南事终止,也就有了完整的六十律。十二律变化到六十律与.变到六十四卦是相似的。伏羲作《易》时以阳气开始上升作为律的标准。确定了冬至曰的乐律以黄钟为宫音,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征,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征。这是声和气之间关系的初始情况,也是五音的正位。各律均有对应的一天,其余律则按次序进行对应。统领每一的律各自为宫音,商角征羽各依其宫顺次排列。《礼运篇》中讲到:“五声、六律、十二律管轮转后又重新为宫音。”就是说的这种情况。以一年的天数用六十律来均分,从冬至对应于黄钟开始,到下次冬至又对应于黄钟,于是阴阳、冷暖、风雨的预测也就出现了。京房说过:“竹声不能用来度量音调,故制作一种被称为准的器具来确定相应的数。准的形状和瑟相象,长一丈。有十三根弦,有效弦长为九尺,以与黄钟律管长九、厂的数字相对应。中央的一根弦下有分寸标识,据此可以作为六十律的清浊变化的节度。”豆廛对律的叙述比刘歆所上奏的要详尽,其方法被史官采用了,候部使用了它。《续漠书.律历志》中详细记载了其律、准所对应的长度.
连堂童互扭元年,待韶候钟律殷肜上书谈到:“官方没有懂得六十律用准来调音的人,以前的待诏鼓昆将使用准的方法传授给他的儿子严宣,希望召用堡宣,补其学官的职务,让他主持调节乐器。”皇帝的诏书对此指出:“严嵩的儿子精通音律,能区别不同的音律,又能使各种音调和谐起来,这是需要审查考试的。不能依赖其父亲的学问,以聋为聪。音乐是深奥玄妙的,但难道就再没有了解它的人,掌握它的人了吗?于是,用律管混杂后吹奏,能够知道十二律而没有一个错误的,才是能将严嵩的学问传下来的人。”对严宣进行十二律的测试,有两律是对的,四律是错的,另外六律则不知道是什么律,这样就没有任用严宣。自此之后研究音律的人都不会使用准了。漠灵帝熹平六年,宫中的束观召见典律者太子舍人张光等人询问有关准的情况,张光等人不知道。回去看所藏旧物,找到了准,其形制和京房在书中所讲的相同,然而不能确定准上弦的松紧.音律问题不能够总结出来让人了解,懂一些音律道理的人想着教授没有根据,,t2,里明白的人能够体察它却没有表达的器物,这样在史宫中能够分辨音律高低的人就没有了。能够传下来的衹有候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