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袭旧制,是不止确的。而且大晋为金行,服色崇尚赤色,考查于天道,这违背天道太远了。”及宋接受晋惮,也如魏、晋相更迭一样。
魏明帝初年,司空王朗建议:“古代帝王有在位年数,而无年号,汉代初年也如此。或者有时候中途改变,便有了中元、后元之称。改元是无止境的,中、后等号不足以表示,所以再藉取美好名称,这不是古代的做法。叙述春秋的历史,称隐公元年,则简明易懂。记载汉代历史,称建五元年,则后世难以知晓。应当像古代一样衹称元年而已。”明帝不听从。便下韶说:“先帝即位的元年,便有延康的年号,接受禅位之初也有黄仞的年号。现在采用年号是可以的。”于是尚书上奏说:“《易》说:‘干的作用变化无穷,能使万物各自端正属性和寿命,保持极端和谐,凭着正确得到好处,干凌驾于万物之上,使天下万国都安宁。,宜称为太和元年。”诏令(阙文)。
甩伐的五礼中,第五为嘉礼。嘉口口《春秋左氏传》说:“置尽问塞公年龄,季娄子回答说:‘在丝堕会盟那年,我的国君出生。’晋侯说:‘十二岁了,是为一终。即一个岁星年完结。国君十五岁而生子。冠礼以后生子,这是符合礼制的。你们国君可以举行冠礼了。大夫如何为你们的国君准备冠礼器具。,武子回答说:‘国君的冠礼必须举行裸享之礼,以金石之乐为之节奏,在先君的宗庙裹举行。如今国君正在行途上,无法备办,请允许假藉兄弟般的贵国备办这方面器具。,晋侯答应了。返回到了卫国,在成公的庙举行丁冠礼,使用丁钟磬,这是礼制要求的。”贾、服的说法都认为人君按照礼制要十二岁举行冠礼。《古尚书》说武王逝世时,成工十三岁。推算武王在庚辰年逝世,周公在壬午年出居东面,在癸未年返回。《礼》记载周公为成王举行冠礼,命令太史祝辞。辞,就是告。是除丧冠礼。周公居东面尚未返回时,成王戴着弁冠以便开启金滕之书,时年十六岁,可见成王年十五除丧服,周公为他举行冠礼后才出居。按照《礼》、《传》的记载,则是天子诸侯最早十二岁,最迟十五岁,必须举行冠礼。《周礼》虽然记有服冕的数目,但没有天子举行冠礼的文字。《仪礼》说:“公侯有冠礼规定,这是夏代末年的产物。”王、郑都以为夏代末年上下相乱,篡权夺位之事由此产生,所以制定公侯冠礼,这是表明没有天子冠礼的确证。大夫也没有冠礼。古代五十岁而后有爵位,何来大夫冠礼?周代人亓十岁而有贤才,便试以大夫职事,仍然衹行士礼。因此卜筮子和卜筮由谁来主持冠礼,在大堂束面台阶上加冠以表示冠者将取代主人成为新的主人,在客位上敬酒,加冠三次,一次比一次尊贵。这都是士礼。然而自汉代以来,天子诸侯,大多采用这种礼制。《志》所说“仪式服从《冠礼》”就是这个意思。汉顺帝的冠礼,又兼用曹褒的新礼。曹裹的新礼如今已不存在。《礼仪志》又说:“皇帝第一次加缁布进贤冠,其次加雀弁、武弁,最后加通天冠,都在高庙举行。王公以下,衹加一次进贤冠而已.”按照这个记载,开始加缁布冠.是遵从古制,在宗庙举行冠礼。魏天子的冠礼衹加一次冠,其理论根据是,士礼加冠三次,加表示有所成就.至于天子诸侯,没有加多少的数目记载,是因为作为继位统治万民的统治者,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岂能再与士礼相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凡是圣人之才,仍然要三十而立,何况十二岁的年龄,尚未笃志于学,便说高德已成,无所劝勉,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实际。魏氏太子二:次加冠,皇子、王公世子才三次加冠。孙毓认为冠加冠都是错的。《礼》醮词说“吉月吉曰”,又说“选择一年的正月,选择一月的吉曰”鲁襄公在冬月行冠礼,汉惠帝在三月行冠礼,追表明没有固定的月份.后汉以来,皇帝举行冠礼,都在正月。晋咸宁二年秋闰九月,派遣使者为汝南王司马柬举行冠礼,这表明晋代礼制也有并不在岁首举行冠礼的。《礼》记载在庙举行冠礼,魏以来不再在庙举行.然而晋武帝、惠帝为太子举行冠礼,都在庙见面,这也是在庙行礼的仪式。晋穆帝、孝武帝将举行冠礼时,先用币帛等礼品祭告宗庙,结束后又在庙裹会见。
晋惠帝作为人子将行冠礼时,武帝亲临前殿,指定兼司徒高阳王司马珪为之加冠,兼光禄勋、屯骑校尉华虞赞唱加冠。东晋诸位皇帝将行冠礼时,金石之乐前一夜便设置好,百官陪位。又预先在殿上铺大床。御府令手捧冕帧簪导衮服,转交给侍中、常侍。太尉加帧,太保加冕。将要加冕时,太尉跪着读祝文说:“吉月吉曰,开始举行冠礼。皇帝肃穆,思考弘大本职。敬顺地遵循天数,按照六合的自然模式行事.遵循祖宗定规,使皇业永传不衰。期望长寿,享此福禄。”加冕完毕,侍中为之系玄鱿。侍中为之脱下绛纱服,换上衮服。冠礼完毕后,太保率领百官奉酒祝寿,王公以下官员三呼万岁,便退场。按照礼仪记载,加一次帧冕便可。
宋为皇太子及藩王举行冠礼,也是加冠一次.官方有这方面的记载。晋武帝泰始十年,南宫王司马承十五岁,依照旧礼应当行冠礼。有关部门讨论上奏:“礼制规定十五岁成人。国君十五岁而生子,以表明可以加冠。另外汉、魏派遣使节为诸王加冠,不是古代典制。”于是规定诸王十五岁加冠,不再另外授命.元嘉十一年,营道昼将行冠礼。诏令说:“营道侯盖屋可以择曰加冠.其余的按旧礼施行。”何檀《冠仪约制》及王堪私撰《冠仪》,也都是平常百姓可以遵用的礼仪。
魏齐:正始四年,午皇后甄氏,其行礼仪式没有保存下来。
晋武帝咸宁二年,皇帝亲临前殿,派遣太尉贾充策立皇后杨氏,即娶纳悼后。接着大赦天卜,赏赐公以下各有等差。百官奉上礼品。
太康八年,有关部门上奏:“婚娶之礼所定纳征礼,天子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束帛加上珪,马二二驷;王侯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束帛加.卜璧,乘马;大夫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东帛加上羊。占代用皮马为贡献物品,天子则加I:谷珪,诸侯则加上大璋.町依照《周礼》将璧改为璋,羊、雁、酒、米、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仍按原样。诸侯婚娶之礼加纳采告期亲迎各用帛丘匹,以及纳征马四匹,都让男方自备,衹有璋山官府为之备办送致。”尚书朱整议论说:“按照魏氏售制,工娶妃、公主出嫁的礼仪,天子诸侯用皮马为贡献物品,天子加上谷珪,诸侯加上大璋。汉高后的制度,聘皇后用黄金二二百斤,马十二匹;聘夫人用黄金五十斤,马四匹。魏聘皇后、王娶妃、公主出嫁的礼仪,用绢一百九卜匹。晋朝兴起,旧例用绢三百匹。”诏令说:“公主出嫁由丈夫家主持,小应当都为之备办物品,赐给钱币使之足用即可。仅给予璋,其余如同旧例。”
成帝咸康二年,皇帝亲临前殿,派遣使节兼太保领军将军诸葛恢、兼太尉护军将军孔愉按六礼备办物品,拜立皇后杜氏。当天入宫。皇帝出临人极殿,群臣都来道贺,这是不符合礼制的。作为帝王的婚娶之礼,礼仪上没有这种仪式。《春秋》记载祭公迎王后在《纪》中。《谷梁》、《左氏》的记载与《公羊》记载又不同.而汉、魏间的历史很多又有缺略。晋武帝、惠帝纳皇后,以及束晋诸帝纳后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成帝将纳杜后时,太常华恒才开始与博十们参考制定有关礼仪。根据杜预《左氏传》说主婚,是提供其婚礼的币帛而已。另外周灵王求婚于齐,齐侯询问晏桓子,桓子回答说:“夫妇所生若干人,姑姊妹则称先守某公的遣女若干人。”这便是天子之命,自然可以下达,臣下的回答,径直上通。先儒认为斤明详录此事,大概作为王者的婚娶礼仪。所以成帝亲临前殿派遣使节宣称制命册拜皇后。然而其礼仪记载又没有留存下来。
康帝建元元年,纳皇后褚氏。而仪式中陛阶不设旄头。殿中御史上奏说:“现在迎接皇后,依照过去成帝恭皇后入宫御用物品来看,现在的仪式却在至尊衮冕升殿时,旄头不设,请求酌情裁处.另外考查过去迎接恭皇后时,衹作青龙旗,其余都是御用物品。如今应当亲临前殿派遣使节,而设立五牛旌旗,旄头毕罕并出。即使按照旧制,如今还是缺略。”诏令说:“之所以穿戴正式礼服升太极殿,是因为敬重此事为皇后宫廷生活的开始,故备齐有关礼仪。如今为何要缺略所敬重的而撤去礼制规定的物品呢?另外,恭后的神主入庙时,先帝韶令皇后礼仪应当有所降等,不应当建立五牛旗,而现在仍然再次设置吗?既不设置五牛旗,那么旄头毕罕之类的器物就容易办了。”又下韶说:“旧有礼制既然难遵循,而如今要一一备办,也不适宜。府库的储蓄,衹应当供给统军治国的需要。正式礼服仪饰等粗略备办,其余兼副杂器等,停止备办。”
等到壬睦乏陉元年,准备娶纳皇后何氏,太常王彪之才开始重新大量征引经传及各种成例,以纠正有关礼仪,极力抨击公羊氏所谓婚礼不称主人的说法。又说:“四海对于帝王来说,无非是臣妾。即使是如父兄那样的亲近关系 如师友那样的贤能之人,也都是纯粹的臣子。推崇三纲的原始,以确定乾坤的礼仪,岂有以天父之尊,而称臣下之命,以娶纳伉俪;岂有以臣下之卑,而称天父之名,以举行大礼。远寻古代礼制,没有帝王采用这种制度;近检史籍,没有帝王这么做过。于情不合,于义不通。考查咸宁二年,纳惶皇后时,弘训太后君临天下,但没有命令皇亲国戚之臣为武皇帝父兄主婚的文字记载.又考查大晋已经举办过的大事,咸宁时代的旧例,没有称呼父兄师友,那么咸康华恒所上奏的礼仪合乎旧制。臣愚意以为今后纳皇后的礼仪,应当完全依照咸康时成例行事。”于是采纳了这一建议。华恒所定六礼,说应当依照汉代旧例及左置已经实行的礼制,这表明华恒还是熟悉前代旧事的,所以工彪之大多遵从咸康旧制,原因在此。惟有娶妇之家,三不用乐,而咸康群臣贺喜为失礼;所以衹是依照咸宁年间的成例奉礼,不再采用贺喜一节。其中告庙入礼版文等礼仪,都是彪之所确定的。详细推论有典制可寻,其纳采的版文玺书说:“皇帝咨询前太尉参军何琦,天地开辟,化生人伦,乃至产生夫妇,以便奉持天地宗庙社稷,求教于公卿,都以为应当遵循旧有典则。如今派遣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司区钟依照礼仪纳采.”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求婚姻于我这浅陋之族,不胜荣幸充数候选。臣堂弟已故散骑侍郎何准的女儿,没有得到应有教导,衣履平常,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再拜接受制诏。”其次是问名的版文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男女配合,上承天意下续万物,在内廷正位为皇后,必须选择名门望族,尊重旧有典章。现在派遣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制询问姓名。”宅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使者呆到达这里,隆重地宣布了诏令,询问臣族系名位。臣族女系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何桢的遣玄孙女,先臣故逸州刺史关中侯何惮的曾孙女,先臣故昼丰太守关中侯何散的孙女,先臣故散骑侍郎{坠的遣女。母系出白先臣故尚书左丞宜的外曾孙,先臣故侍中关内侯夷的外孙女.年龄十七.,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次是纳吉的版文说:“皇帝说,咨询某宫某姓,人的意愿龟卜竟然听从,卜辞说贞吉,敬重地遵从典礼。现在派遣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制纳吉一”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使者某隆重地宣布丁诏令,说太卜显示吉祥。臣家乃卑鄙陋族,忧虑不堪重托。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次是纳征的版文:“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之女,有母仪之德,窈窕之姿,如山如河,可以供奉宗庙,永远继承天祚。用上黑色和浅红色的皮帛马羊钱壁,以便体现典礼。现在派遣使持节司徒某、太常某,按照礼制纳征。”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屈尊求婚于我这浅陋之族,派上公亲自前来,用隆重典礼予以宠待,按照典策所载备办礼物。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次是请期版文:“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与公卿商议,隆重卜筮玄龟,无有不吉,敬遵典礼。现在派遣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制请问吉期。”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使者某隆重地宣布了诏令,吉期惟有某曰可以迎亲。臣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次是亲迎的版文:“皇帝说,咨询某宫某姓,年月吉祥,吉曰惟有某,遵照礼制迎亲。现在派遣使持节太保某、太尉某前来迎接。”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使者某隆重地宣布了诏令。在吉祥月曰,备办礼物前来迎亲。上公宗卿,兼作副介,近臣之车百辆。臣家乃蝼蚁之族,非分地承受大礼,忧惧战栗,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中的稽首承诏等礼仪都如初次答问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