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公主各采五条;县乡君以下各采九条。将所采桑叶都授予蚕母。回到蚕室。事情完毕之后,皇后返回便座。公主以依次就座,设宴并赐绢各有不同。宋孝武童太塱四年,又举行丁这种仪式。
汉献帝壁画二十二年,魏国在邺城南面建筑泮宫。魏文帝童勿五年,在洛隆设立太学。查工正始年间,型麓上疏说:“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成名者不多。这是由于选拔博士过于轻率,诸生进入太学学习衹是为了逃避徭役,高门子弟,耻于进入其行列,致使太学中没有好学者。虽然有太学的名义,但没有太学的实际内涵,虽然设立了太学的教育,但没有收到太学教育的功效。应当严格选拔博士,选取操行能为人表率,学识堪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们。依照古代方法,让二千石以上子孙,年龄在十五岁,都进入太学。明确制定奖勤罚懒制度,明确昭示荣誉与耻辱的不同道路。”不听从这一建议。晋武帝泰始八年,有关部门上奏:“太学生七千多人,才能堪任四品,请求允许留用。”诏令说:“已经通过试经的人留用,其余派遣回到各郡国。大臣子弟中可以接受教育的,让其入学。”咸宁二年,设立国子学,遣大约是《周礼》所说国家的贵游子弟即所谓国子,从师接受教育的人。太康五年,修建明堂、辟雍、灵台。
孙休永安元年,诏令说:“古代建国,教育先行。是为了教导世人陶冶性情,为时代培养人才。自从建兴年间以来,时事多有变故,吏民大多急功近利,弃农经商,不遵循传统之道。凡是所崇尚的不淳朴,则会伤风败俗。请按照旧制设置学官,立《五经》博士,严格考核所选人士,优厚其待遇。选拔现有吏员中及官员子弟中好学的人,各令其入学从师。一年一次考核,分别其品第,加以学位的奖赏。使经历此事的人为其荣誉而感快乐,使听说此事的人羡慕其荣誉。以便淳朴国家的教化,以便兴起好学风俗。”于是设立学校。
元帝为晋王时,建武初年,骠骑将军王导上疏说:政治与教化的根本,在于教正人伦。人伦的光明止大,在于设立学校。学校设立而教育方向明确,则道德的教化通行。治国之道也就得到了固定,有耻辱之心且人心驯服。父广兄弟夫妇长幼的次序理顺了,君臣的礼义便稳固了。造就是《易》所说家庭正肃便天下安定了。所以圣贤的君王对蒙童加以正统抚养,对少儿加以正统教育,使之潜移默化,习惯成性,如同自然天性,曰曰向善而远离罪恶,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行为成熟而道德树立,然后给以官爵之位。即使是君王的嫡子,也仍然与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对待,使之懂得为人之道然后才能显贵。圣贤们取才用士,都要先以学行为本。因此《周礼》载,乡大夫“进献贤能的书籍给君王,君王要下拜而后接受”以此表示尊重知识而显贵士人。人们知道士人之所以显贵,是由于治国理民之道在身。平时在家就会修好其身,修好其身便能影响其家人,家庭修好便会影响及乡邻,在乡中学好便能登朝为官。追溯根本而复归朴素,各人时刻反省自己,使得朴素的禀性显著,浮伪的奸诈之术消失,这都是由于教育达到的结果。所以用这种品格事君就会忠诚,用这种品格对待臣民便会仁慈,即足孟子所说“没有仁慈而遣弃其亲人,忠义而抛弃其君主的”
自从前些年国政失去控制,礼制教育废而不行,礼乐仪制之声不作,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传说“三年不习礼制,礼制必然废毁;三年不习乐制,乐制必然崩坏”何况礼乐不作的时间如此长久了呢?老年人渐渐忘记了作揖谦让的容仪,年轻人祇知道金戈铁马的声音,战争频仍,祭祀废止,距离无王的正道越来越远,奢华诈伪的风气就会滋长,这不是用来教化民众端正风俗,重视农本抑制商末的好事。殿下凭藉世间少有的天资,正当国家倾危的时运,运用礼乐南征北伐,造成中兴的局面,将要荡涤污秽瑕疵,拨乱反正。的确应当遵循古制进行治理,设立学校,宣扬六艺,以教育年轻一代,使文玉亘造的治世之道,从废毁中复兴。如今《小雅》所描述的理想局面完全废弃,戎虏叛乱猖獗,节义之操无人坚守,国耻没有昭雪。忠臣义士,为此而扼腕痛心,礼乐与政刑,应当同时运用以治理乱世。如果礼义深入人心,社会风气淳朴,那么教化陶冶的范围就广阔,道德影响的作用就弘大,正义所感动的程度就深入,权威所震撼的距离就久远。由此而进一步,便可收复黄河以北,使帝业阙失之处得到恢复,国家政治秩序从混乱中重新得到更张,使野蛮之人改变情性,禽兽之人洗心革面,实行礼乐文治而蛮夷驯服,不穿武服而天下听从,衹要政治之道得当,岂有难事存在。因此有虞通过表演礼乐舞蹈而使三苗归顺,鲁僖公建造泮宫而使淮夷平定,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都是先运用礼乐教化而后运用战争手段。现在如果遵循前代典制,复兴文教,让朝廷官员子弟,都进入学校,想立德出身为官者都通过学习而通晓礼乐之道。立德之路开启而诈伪之途便会自然闭塞,那么教化治世之道便会无需威肃而成功,无需严厉而大治。选拔聪明博通而修习礼乐的儒士为教师,崇重教育显贵师道,教化成功而风俗淳定,没有比这更加高明的了。
散骑常侍戴邈又上书说:臣下听说天道的运行,没有比阴阳规律更大的;帝王的首要任务,没有比礼乐教育更迫切的。所以古代建立国家,教育先行。京城有明堂辟雍等制度,乡村有庠序学校的仪式,都是为了选拔和教导年轻人,启发其才思。六十四卦中有《困》、《蒙》的悔恨之辞,这是君子大养正的功夫。过去孔子作为列国的大夫,在洙、泗之间兴礼办学,四方老幼,不约而同地前去求学,接受教导而成为通学之士的有七十余人。从此以后,千余年来这种事业寂然无闻,难道是如今的天下比鲁玺小,贤能之士比过去少,原因在于是否有志于此道。
自从国家遭受无耻狂妄之徒所造成的祸乱,社会处于倒悬的危难之中,羯族叛寇直打到旦辽边,凶残狡诈之徒横行于万里河山,使得神州大地萧条荒芜,茂草丛生,大好河山,人迹罕见。霸主怀着朝夕的忧虑,民众遭受荼毒的痛苦,敌寇在中原大地上交战蹂躏,怎能顾及到礼乐之事呢!然而“三年不习礼制,礼制必然废毁;三年不习乐制,乐制必然崩坏”何况礼乐不作的时间如此长久了呢?如今年轻后生,眼不见拜揖谦让升降起伏的礼仪,耳不闻钟鼓管弦的音乐,经籍散灭在胡人马足之下,图谶之学再也没有残存于世.这大概是圣贤之人所深深悼惜,有识之士所常常嗟叹的。大凡治理社会崇尚文教,逢上乱世则崇尚武事,文武交相为用,是久长的治世之道。就好比天地,黑夜与白昼交相更迭,自古以来,没有不经过这样的循环的。如今有人以为天卜还没有统一,不是兴办礼学的时候,这种言论似是而非。大凡儒家理论深奥,不能在短时间内学成,古代的俊贤之士,必须三年才能学通一一经,如果等到平定寇贼,天下太平然后修习礼乐,那么功成事定,谁来参与制定礼乐呢另外贵族子弟,未必有斩将夺旗的才能,也未必有从军征戍的功劳,如果不趁着年轻讲习道义,使明珠加上琢磨的功夫,使荆玉、堕珠发出经过开采雕琢的光彩,不是也很可惜吗。愚意以为社会丧失正气已久,民众的情绪安于所习惯的现状,纯洁之风渐消失,奢华的竞争趋激烈,好比烈火消耗膏脂那样不知不觉。如今重新开始,万物新生,圣朝凭藉神武的德行,遭逢革命的年代,荡涤近世的流弊,继承千载以来的文化传统,笃志道德崇奉儒家,创立大业。圣明的君主在上面提倡,宰辅在下面响应,凡是上面所爱好的,下面必定有更加爱好的。所以双剑之节得到推崇,飞白的风俗便形成了;挟琴的容饰出现后,赴曲的唱和便流行起来。君子之德似风,小人之德似草,实际在于各自所感受的不同而已。臣因为愚昧浅薄,不能理解远见卓识,以为应当抓住日常空闲时间,逐渐兴办教育事业。
左兴初年,议论准备修立学校,衹有王氏的《周易》、塑医的《尚书》、孔氏的《古文尚书》、塑匡的《毛诗》《周官》《礼记》《论语》《孝经》、灶压和旦阻的《春秋左传》,各设立博士一人.、其余像《仪礼》《公羊》《谷梁》以及郑氏的《周易》,都减省而不置博士。太常苟崧上疏说:
臣听说壬迂有句话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自从国家大乱以来,经学废坏尤其严重。儒学具有席上之珍的地位,然后才能弘扬儒道古训。如今学校培养不出朝廷所需的俊秀人才,任职朝廷者又缺乏儒学的华美之才。过去咸宁、太康、元康、永嘉年问,侍中、常侍、黄门等官员当中的学识渊博、洽通古今,德行能为世表的人,聘任为国子博士。一则负责在殿堂上应对,以备皇帝顾问;二则参与教育国子学子弟,以弘扬儒学;便于祠、仪两个部门,以及太常等官员,随时问疑解惑。如今皇朝中兴,美好的志向高于以往,应当发扬过去好的传统,遵循祖宗优良典制。
世祖武皇帝圣德高明,上应天命而接受惮位,继承魏国的皇位。崇奉儒学兴办学校,致使社会走向太平。设立明堂,营造辟雍,开始告朔班政,举行乡饮大射,建筑西阁东序,搜集图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塘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等。有关先儒经典古训,诸如买、马、郑、杜、服、孔、王、坦、垄、尹等人,章句传注众家之学,共设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于是选择张华、刘宜为太常之官,以显示对儒教的重视。
传称“孔子去世后精妙之言便断绝了,七十位弟子去世后大义便出现谬误”自从中原丧乱,讲诵儒学之声停息,儒学之道,将要湮灭在地。陛下凭藉神圣登上皇位,弘扬祖宗业绩,重申儒术的使命,恢复道德的教化,正肃《雅》、《颂》之乐,造一切似乎已成现实.红、握二州,首先得到教化,饱学之士和遣文图籍,在当今算是最兴盛的;然而与过去相比,仍然衹是千分之一。臣学识没有弄懂章句,才华不能弘扬儒道,衹是得到皇上格外的恩宠,才得以处在本不应属于我的位置,与张华、刘宫相比,儒雅之风度相差很远,衹希望竭尽全力,衹求能够为国增添万分之一的光彩,衹希望儒学之道比以往百代都要兴盛,让后代儒学之士在千载之后还能歌颂本朝业绩。
谨听说节省的制度,都是设置三分之二,博士员额旧例是十九人,如今五经博士合起来才九人。按照古制计算现在的设置,仍然没有达到半数。九人以外,尚需增加四人。希望陛下在日理万机之余,时常加以关注.《周易》一经,有郑玄注,此书是根源之书,的确应当深加爱惜,应当为之设置博士一人。《仪礼》一经,是所谓曲礼,郑玄对于礼制特别明悉,都有证据,应当为之设置博士一人。《春秋公羊》,此书精审深奥,对断狱很有用处,应当为之设置博一卜一人。《谷梁》简约精要,应当使其流传于世,要设置博士一人.,过去周代的衰亡,君上衰弱而受臣下凌驾,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对上目无天子,对下目无方伯,善者无赏,恶者无罚,社会秩序大乱。孔子忧惧而编纂《春秋》,又考虑到诸侯的忌讳嫉妒,害怕触犯时忌,所以委婉其辞,使意义不显明,因此说“赞颂我的可能是因为这部《春秋》,归罪于我的也可能是因为这部《春秋》”当时左丘明、土星登门亲身接受教导,无不精究其中意义。孔王去世后,《春秋》的精妙之言将要湮没无闻,于是左丘明闭门撰写所受传授而为之作《传》。此书长于叙述礼制,语言美妙,追溯来龙去脉,以阐述经文大义,的确有许多奇伟之处,学者都很喜好它.,儒士们称公羊高亲身接受过子夏的教导,《公羊传》到汉朝立于学官。此书辞义清俊,决断明审,多有可取之处,为董仲舒所称赞。谷梁赤师徒相传,突立于漠,当时型向父子是汉朝的名儒,他们固守一家之言,不肯信从赵梁壶师徒的解说。《毂梁传》文字清新意义简约,其诸多阐述,有的是《左传》、《公羊传》所没有记载的,也足以有所订正,所以《三传》并行于前代,通才不应被单独废弃。如今距离圣贤时代已经久远,有关文献将要失传,与其过度废弃,不如过度置立。臣以为《三传》虽然同是解释一部《春秋》,但各有其长。考查诸如三家异同之说,就意义而言犹如战争各据一方,就文辞而言也是唇枪舌剑,从情理上讲不可能共为一家。博士应当各设一人,以传播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