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不相同;论述宗庙迭毁,学者中造成混乱。章皇太后生育文帝,佑助中兴大业,庆流后世子孙,德义光照远方。应当千秋万世奉祀,一代又一代垂范。怎能反而按照一般礼仪,迁庙降抑等同于凡庶。提出迁庙之议者怀疑不应当奉祀,实际上附会纪传,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并没有弄清楚典籍文意。考《礼记》讲不代祭,而对于慈母,则另有不同。《谷梁传》讲祭祀庶母,至孙而止,别立神主奉祀。可见亲执觞爵奉祀,事情与以往记载不同。由大君奉祀,其职司更加郑重,贵为人主,其运数特别合于神灵。况且汉代仪制,太后配祭拊庙,晋朝规定,太后庙祠保留奉祀。远考史书记载,近按臣下愚见,章皇太后庙不应迁置,比较符合礼义。所依据《公羊传》的说法,恰好为固执之见。太后与帝王同样尊崇高贵,怎能按平民百姓那样祭祀,从情理上分析,从礼制上考求,这样做就是抛弃礼法,不恭不敬到了极点。我认为章皇太后庙应与天子七庙相同,六代以后迁置。”参与讨论者当中六百三十六人赞同刘义恭的意见不毁。散骑侍郎王法施等二十七人发表意见主张应当迁庙。领曹郎中周景远重新发表意见,认为刘义恭等人不迁庙的议案较为妥当。下诏同意。
大明二年二月庚寅,有关部门上奏说:“本朝殷祭,没有祭祀章后庙。高堂隆所议魏文思后依照周朝姜螈庙柿祭夹祭,以及徐邈答称晋朝宣太后殷祭旧事,请交付礼官讨论议决。”博士逊武认为:“考《礼记。祭法》载,‘建立都邑,设置庙祧坛婵举行祭祀,数量多少按亲疏远近确定。因此君王设立七庙,远祖之庙称为祧,。郑玄注:‘天子对庙中世次疏远之祖,迁去神主,一昭一穆合藏于二祧之中,夹祭时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庙合祭。,《王制》载:‘夹祭棉祭。’郑玄注:‘夹,意思是合。集合先君神主于祖庙而祭祀,称为夹祭。自三年丧毕之后于夏季桥祭,五年于秋季夹祭,称为五年之中两次殷祭。’又注,‘柿,就是大祭’。《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在太庙大祭,。《传》说:‘毁庙的神主,陈列于太祖庙中;没有迁庙的神主,都升享祀之位,同太祖享受大合祭。,《传》说:‘集合同族远近祖先神主举行大合祭,以昭穆庙次为序。,《祭统》载:‘在太庙举行大合祭,则群昭群穆远近祖先神主都在,不失伦序。,现在殷祭是合祭太祖庙,远近祖先神主以昭穆庙次为序。章太后神主已屈居在外,没有列入正庙。如果奉迎其神主进入太庙,既不敢配列于正常庙次,又没有听说在昭穆之外另立享祀之位。如果按照徐邈说的那样,现在殷祭在另外的庙中奉祀,则违背了梢夹大祭集合远近祖先神主大合祭,以昭穆庙为序的礼仪。塑垄说:‘阴室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不一同夹祭而就其庙祭祀。’这是他所说的同一个意思。《丧服小记》载,‘未成年而死者与没有后嗣者,其神主附属于祖父庙享受合祭,。《祭法》载,‘王下祭未成年而死者,。郑玄注:‘在祖庙西南角祭祀未成年而死的嫡子,称为阴厌。,既然在祖庙西南角附属于祖父受祭,那么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在祖庙西南角就有享祀之位,并不是在别宫受祭。现在章太后庙,春夏秋冬奉祀,虽然没有至孙而止,如果太庙举行棉夹大祭,而在别宫单独祭祀童立后,与按季节秋祭冬祭等相同,则违背褚就是大祭的含义,也不符合夹就是合祭的记载。我认为不宜与太庙同样具有举行殷祭的礼仪。产堂坠答称魏文思后依照且塑差姬庙梢祭夹祭,又不分辨夹的含义,而改夹的意思为大享祀,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啊。株守文籍,皮毛浅学,令人担忧根本违背了礼仪制度的主旨。”博士王燮之认为:“按柿为小祭夹为大祭,礼典中没有正式文句,而据情理事例探求,似乎有可以作为依据的。寻思夹作为祭名,意思虽然指合祭,然而在祭典之中,夹祭是最重大的。以虔诚孝思奉祀亡亲,尊崇敬爱的深情无边无际,既然殷祭太祖庙,也自然盛祀小庙。譬如祭祀尊者,可以推及卑者。所以套堂隆谈到就是以夹的名义而言也应祭祀。因此魏文思后,晋宣后,虽然神主并没有列于太庙,却仍然都依照周朝姜螈庙谛祭,其用意就是如此。另外,徐邈所引述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不夹祭,就其庙而祭祀,作为别宫享祀的事例,造就是实证。愚意以为,章皇太后庙也应当殷祭。”太常丞孙缅发表意见认为:“夹祭作为祭名,其含义就是合祭,遵循经典,依据古代礼仪,逊迭的论述很详尽。我考虑小庙礼制。始自魏朝,晋朝具体施行,可作为前例依准。高堂隆谈到以夹的名义而言也应祭祀,以表达虔诚的情感。徐邈引述就其庙祭祀四个未成年而死者,作为别宫享祀的例证。孙武根据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附属于祖父庙,认为庙中有未成年而死者享祀之位。考未成年而死者舆祖父事实上虽然同庙,但就祭礼而言并不是一同合祭。从东汉开始,七庙同在一宫之中,祭礼规定,未成年而死者的神主,附属于各自祖父庙受祭。既然是参与合祭,则必定是集合众庙而祭。愚意以为章太后庙殷祭,礼仪可以此类推。”祠部朱膺之认为:“祭祀闳宫神庙,高堂隆、趟怡都说周朝人夹祭,每年都夹祭阖宫。魏、晋两代,依照周朝礼制,奉祀太后神庙,名儒通晓礼仪制度,没有人批评非议,不犯过错不忘根本,遵循旧有典章制度。愚意赞同王燮之、孙缅的意见。”下诏说:“章皇左丘已追尊皇太后封号,祭祀礼仪应与天子七庙相同,怎么能够惟独不殷祭章皇太后庙,隔绝于这样的盛大祭祀之外呢。古时候周朝夹祭闳宫神庙,魏、置两代都依照皱礼制奉祀太后神庙,历代垂范没有废弃。现在应当继承前代典制,以表达虔诚的敬意。”
明帝泰始二年正月,孝武昭太后驾崩。五月甲寅,有关部门上奏说:“晋太元年间,开始确定太后尊号,徐邈论述宗庙祭祀礼仪制度,从此以后,确立为通常典制。现昭皇太后对于皇上来说,没有亲缘关系,皇上特制了义服。关于太后神主拊庙的礼仪,应当下转礼官详细讨论。”博士型篷、太常丞虞厘发表意见:“正名分而存礼仪,是国家的善典;君臣如同父子,史传有明文论述。今昭皇太后正位皇帝之母,受封皇太后尊号,其神主拊庙礼仪,应按典制隆重完备。母亲因儿子而尊贵,经典史传都有明确记载。奉祀孝武帝,既然百代不毁,那么昭太后神主拊庙的礼仪,就没有道理有所减损。愚意以为神主应当入拊章太后庙.另外,应当依照晋朝元皇帝对于愍童,室查对于丞妄丘那样,祭祀的时候,皇上不亲执觞爵奉祀,而派有关官员祭祀。”当时去塞宣太后神主已入拊童左后庙,长兼仪曹郎虞蛊发表意见认为:“按《春秋》义理,庶母即使名义上同样封有尊号,而实际上仍然与正嫡有别。因此神主仍居别宫,而由公子主持祭祀。现昭皇太后既然不是皇上生母,皇上更没有亲自奉祀的道理。《周礼》宗伯之职规定:‘如果君王不亲临奉祀,就由宗伯代理主祭。’因此应当派有关官员代行祭祀礼仪。另外,妇人没有通常的秩位,各自按丈夫名位确定,丈夫亡故便按儿子名位为次。昭皇太后就正位在前,宣太后追尊名号在后,按名位的顺序而言,应当将昭皇太后新神主之位升于宣太后神主之前。”经过参酌详审,虞稣的意见最为妥当。下诏同意。
泰始二年六月丁丑,有关官员上奏说:“将于七月秋祭二庙,依旧皇上亲临奉祀。孝武皇帝庙室,皇上亲执觞爵奉祀,并拜伏。又昭皇太后庙室也应拜祭,祝文称皇帝名讳。另外,皇后本月二十五日虔诚庙见,拜祭孝武皇帝、昭皇太后,礼制上并没有明文依据,请下转礼官讨论确定。”太学博士刘绲认为:“考晋元帝曾为愍帝之臣,秋祭冬祭奉祀,也派有关官员代为主祭。况且兄弟不互相作为后嗣,鲁史《春秋》有明确记载。以此类推,孝武皇帝庙室,皇上不能亲执觞爵奉祀,不能拜伏。祭祀那天皇上亲临章皇太后庙,经过昭皇太后庙室,前议已确定派有关官员奉祀,皇上不应进拜。昭皇太后正号久已确定,神主登列祖庙享祀,反复考虑,祝文应称皇帝名讳。考察礼仪制度,没有弟妇拜见伯兄的规矩,又昭皇太后位居旁尊,所以皇后拜祭孝武皇帝、昭皇太后,按理没有必要。孝武皇帝庙室、昭皇左后庙室,也不要进献牺牲。”太常丞虞愿认为:“按秋祭冬祭礼仪,应由继位嗣君主祭,所以旁尊神位即使很近,弟侄也不奉祀;虽然有君臣名分,但宗法礼制没有奉祀的规定。考晋景帝是武壶伯父,远童祭祀的时候,还是进奉觞爵。当今皇上既然是塞皇童的继嗣,对茎造应当衹进拜就可以了,而派有关官员执觞爵奉祀。考《礼记》载‘经过陵墓便扶着轼致敬,经过祀庙便下车,。对于神衹,尚或肃穆致敬;何况昭太后为天下国母,皇上曾北面为臣,对于兄长的母亲应当恭敬,所以说皇上应当进拜昭皇太后庙室,祝文应当称皇帝名讳。寻思皇后庙见的礼仪,本义是虔诚致敬,现在对于孝武帝而言,论其叔嫂关系,便没有相见拜问的规矩,按其尊卑等次,也没有相见的道理。另外,皇后进宫之初,昭后还在后宫正位,很久以前,已备尽拜谒之礼。愚意以为,孝武帝、昭太后二庙室,都不要再献牲告祭。”经过参酌详审,认为虞愿的意见为合宜。下诏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