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十九(6/10)

话。如今想来,过去认为《房中之乐》是后妃之歌的人,恐怕是违背了它的原意。当祭祀娱神的时候,升堂就歌咏先祖的功德,下堂就歌咏宴享之乐,用不着去歌咏后妃的德化。自是应当依据实事来为它的乐歌命名,改称《安世歌》为《享神歌》。”所奏许可。按文帝已经改《安世》为《正始》,而缪袭到这时却又改《安世》为《享神》,不了解其中道理。王粲所写的《安世诗》,现在已经失传。

缪袭又上奏疏说:“祭文昭皇后庙,设置四悬之乐,应当刻于碑石,显示其节奏以及演奏的次序,依照太祖庙的名称,称为昭庙的供乐。”尚书上疏说:“按照礼仪的规定,凡是妻子继承丈夫的爵位,用同样牺牲祭祀的,祭乐也没有差异。昭皇后如今虽然另设祭庙,至于宫悬乐器节奏的规定,应当照缪袭的建议。”所奏许可。

散骑常侍王肃上奏说:“帝王各自用他们的礼乐制度事奉天地,如今研究者以《周官》的孤文单证作为治国的大法,我担心他们有片面性而缺乏全面观点。漠武帝东巡封禅回来,在甘泉祭主二,在祭后土,都用全部乐舞。说他全用,是说他全用宫悬之乐。所谓天地的本性以质朴为贵,是说器物没有文饰罢了,不是说祭祀时的乐器应当再减少。按礼乐的规定,天子置宫悬、舞八佾。如今祭祀天地,应当用天子的制度,设置宫悬之乐,八佾之舞。”卫臻、缪袭、左至蝗等都赞成王尽的意见。所奏许可。

王扇又上奏议说:“研究乐舞的人认为周代祭天时,衹舞《云门》,祭祀地时,衹舞《咸池》,祭祀宗庙时衹舞《大武》,似乎违背了它的原意。厘伐依礼迎接宾客时都演奏全部的乐舞。《左传》:‘王子颓宴饮五大夫,演奏全部的乐舞。’这是指六代的乐舞。那就在一次的宴会中,一一演奏了六代的乐舞。祭祀天地宗庙,是一件大事,而宾客宴会,比起来算是小事。 《王制》说:‘各样菜肴不能超过祭祀的牺牲,日常衣着不能超过祭祀的服饰。,能够使宴饮之乐超越祭祀天地宗庙之乐吗? 《周宫》:‘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用来荐祭鬼神,协和邦国,调谐万民,慰安宾客,娱乐远人。’六律、六吕、五声、八音,都同时来演奏,至于六舞却惟独分开来用,造就是人心难以满足的原因。《周官》又说:‘乐官稣师掌管教习干乐,在祭祀的时候,就率领他的属下来表演。祭祀先王也是这样。稣乐,是束夷的乐舞.又说:‘乐官千鞍氏掌管四方夷族乐舞以及它的声歌,在祭祀的时候就吹奏歌唱,宴会时也是这样。’四方夷族的乐舞,竟能够进入宗庙,而前代的典则,如今难道就不能用?祭先王和宴曰也可演奏夷乐逭一点,表明古今夷、夏的乐舞,都主要在宗庙演奏,然后传播到其他场合。演奏先王乐舞,贵能包举应用,采纳四夷的乐舞,正是赞美德化的广大普及.高皇帝、太皇帝、太祖、高祖、文昭庙,都应当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钧》之舞。”主管部门奏称:“应当照王肃的奏议办。”所奏许可。王肃私自写宗庙诗颂十二篇,没有合乐歌唱。晋武帝泰始二年,改制郊庙歌,它的乐舞也沿用旧乐。

汉光武帝平定陇、蜀,增广郊祀之礼,以高皇帝配享从祀,乐舞演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舞《云翘》、《育命》之舞,在北郊祭天以及在明堂祭祀时,演奏的乐舞和在南郊一样。在迎祭四时之气的五次郊祀中:迎春歌唱《青阳》,迎夏歌唱《朱明》,连同舞《云翘》之舞;迎秋歌唱《西皓》,迎冬歌唱《玄冥》,都舞《育命》之舞;迎季夏歌唱《朱明》,同时舞《云翘》、《育命》二舞。汉章帝元和二年,祭祀宗庙奏乐时,按照旧例,在进献食物时演奏《鹿、《承元气》两首乐曲。三年,自己作诗四篇,第一篇名《思齐皇姚》,第二篇名《六骥膦》,第三篇名《竭肃雍》,第四篇名《陟叱根》,合并前面二曲为六曲,作为宗庙进食之乐。加上宗庙进食的《重来》、《上陵》二曲,合并八曲作为上陵进食之乐。减少宗庙进食时的《承元气》一曲。加上《惟天之命》、《天之历数》二曲,合并为七曲,作为殿中皇上用膳时进食之乐。又,汉朝太乐进食之乐有十三首乐曲:第一首名《鹿鸣》,第二首名《重来》,第三首名《初造》,第四首名《侠安》,第五首名《归来》,第六首名《远期》,第七首名《有所思》,第八首名《明星》,第九首名《清凉》,第十首名《涉大海》,第十一首名《大置酒》,第十二名《承元气》,第十三名《海淡淡》。魏氏以及晋荀勖、傅玄一齐为这些乐曲作了歌辞。魏朝时认为《远期》、《承元气》、《海淡淡》三首乐曲不够通畅流利,把它减去。魏朝的雅乐有四首乐曲:第一首名《鹿呜》,后来改名为《于赫》,用以歌咏武帝。第二首名《骝虞》,后改名为《巍巍》,歌咏文帝。第三首名《伐檀》,后来减省除去。第四首名《文王》,后来改名为《洋洋》,歌咏明帝。《骗虞》、织檀》、《文王》三曲,一并由左延年改变它的乐调。正月元旦朝廷大会时,太尉奉进玉璧,诸王行礼,束厢雅乐郎演奏的就是这些乐曲。现在称它为行礼曲,用乐律第五种姑洗厢演奏。考查《鹿呜》一曲,本来以用于饮宴为得体,用于宗庙祭礼是不确当的,这是过去的失误。

晋武帝泰始五年,尚书上奏,命太仆傅玄、中书监旬勖、黄门侍郎张华各自创作元旦行礼及王公祝寿酒食举乐的歌诗。韶令又命中书郎成公绥也写。张华上表说:“考查魏朝祝寿进食的诗以及汉朝所施用的这类诗,它们的文句长短不齐,未必都合乎古制。因为依据乐曲节奏作诗,诗句的长短,本来要有所因循,而懂音乐的作者,足以掌握其声调,按照乐曲来作诗,大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改动的。所以从两汉到魏朝,作歌诗都因袭前作而不加变动,虽然诗篇的词句不同,或兴或废而随时变化,至于它的押韵,停顿的运用,都依照旧作,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所以臣等作诗,都一概承袭,不敢有所改动。”荀勖却说:“魏朝的歌诗,有的一句两个字,有的三个字,有的四个字,有的五个字,同古诗不一样。”将这一问题去请教司律中郎将陈顺,陈顽说:“将魏朝的歌诗合乐歌唱,未必都合得上。”所以荀勖创作晋朝歌诗,都是四言诗,衹有王公上寿酒一篇是三言五言,这就是张华和荀勖所表明的不同的宗旨。泰始九年,荀勖就掌管乐舞的事情,命郭琼、宋识等创作《正德》、《大豫》之舞,而荀勖以及傅玄、张华又各自创作遣二舞的歌诗。荀勖制作新的律笛十二支,散骑常侍阮咸批评新的乐律定音过高,遇高则近于哀伤,不合乐声的中和之道。荀勖因为阮咸和自己意见不同,把他贬出任始平相。

晋朝又改魏朝的《昭武舞》为《宣武舞》,改《羽籥舞》为《宣文舞》。

盛空元年,诏令定祖宗的庙号,而庙乐同时用《正德》、《大豫》之舞。

及至束晋刚立宗庙,尚书向太常下达祭祀所用的乐舞的名目。太常贺循答覆说:“魏朝改编龃目的乐舞,用来作为一代的典礼,不知大晋乐舞名目为什么与魏朝不同。自从遭到祸乱,往日的典章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然而这些乐舞都是用乐律调协,用五声文饰,用歌词歌咏,在舞队中陈列时,宫悬在堂下,琴瑟在堂上,八音更迭演奏,雅乐一时并作,升堂而歌,堂下吹奏管乐。各自有它固定的歌词,仍是周代人的旧制。自从选翅以来,依仿造一礼仪,衹是自己创作新诗罢了。往日的京都荒废,乐舞如今已经散佚,音韵的曲折变化,又没有人懂得它,那么在今天很难凭臆想来说了。”当时因为没有雅乐的乐器和演奏的乐人,省减太乐及鼓吹令。这以后得到登歌,进食之乐,尚有不完备之处。晋明帝太宁末年,又诏令阮孚等人改编。晋成帝咸和年间,就再设置太乐官,收集遗佚的乐舞,但还没有钟磬一类的乐器。

起初,苞显既然用新乐律创作《正德》、《大豫》二舞,又修正钟磬乐器,这事没有完成荀勖就死丁.互尘三年,置虫童下诏令苞显的儿子黄门侍郎茎蓬修定钟磬之乐,用于郊庙祭祀的乐舞。不久遇到动乱,原有的音声制度,没有人记载下来。座巍任职型业时,同谢堂一起为朝廷修定雅乐,但尘壶不久就死了。继任的庾翼、桓温一心去管理军务,乐器存放在府库中,于是招致破烂损坏。在西晋发生祸乱的时候,乐人都为虏寇所俘,待到胡人败亡,邺下的乐人中,很有些回来的人。谢尚当时任尚书仆射,就依靠他们来备办钟磬。太元年间,打败苻坚,又得到乐工杨蜀等人,他们对旧乐熟练,于是四厢的钟磬乐器才得以完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