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十九(7/10)

的旧例,参酌指派三省所改的太乐各歌舞诗,黄门侍郎王韶之创立三十二章,应当用来教习试用。使用期将近,要预先唱习。特申奏统摄施行。”诏令许可。又改《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

元嘉十八年九月,主管部门奏称:“在南北两处郊祀应当奏登歌。”又商讨宗庙乐舞的事。录尚书江夏王刘义恭等十二人所见相同,没有来得及列名上奏,碰上战争发生,这事就停下来了。二十二年,举行南郊大祀,才设置登歌,诏令御史中丞垄至蛙创作歌诗,但庙祀的乐舞仍付阙如。

孝建二年九月甲午,主管部门奏称:“前殿中曹郎荀万秋建议:考查古礼,祭祀天地有乐舞,为的是迎接神灵降临.所以《易经》说:‘雷在地上轰鸣。先王创作音乐来推崇功德,以盛大隆重的礼仪,将音乐献给上帝,并且祭祀自己的祖先。,《周官》说:‘在圜丘坛上奏乐,天神都降临;在方泽中奏乐,地神都出来。,又说:‘于是奏黄钟之乐,歌大吕之歌,舞《云门》之舞,用以祭祀天神。于是奏太簇之乐。歌应钟之歌,舞《咸池》之舞,用以祭祀地神。’从这一点来说,用乐舞祭祀天地之神由来很久远了。如今郊祀缺少乐舞,臣对此有疑。《祭统》说:‘祭祀有三件重大的事,进献之类没有比帝王用酒祭祖更重要的,音声没有比登歌更重要的,乐舞没有比《武宿夜》更重要的,这是周代的制度.,至于奎勉奏《五行》之乐,魏朝舞《咸熙》之舞,都是用于祭享。到了晋朝,在泰始初年,傅玄创作置郊庙歌诗三十二篇。元康年间,荀藩接受诏令完成其父荀勖的事业,钟磬乐器四厢悬挂,用于郊祭庙祭。造就是郊祭庙祭相承有乐的明证。如今庙祭虽然已奏登歌,但象舞尚未陈设,恐怕在具备礼仪方面有所欠缺.大抵圣明的君主治理世事,朝代不同而教化相同,虽然增损减益有些差异,升降盛衰情况交互出现,但未尝不是用古礼治理当代,规矩相同。如今正当国家太平时刻,典章制度齐备,凡是往昔遣佚的礼仪,无不备办。又何况在郊祭时招引天地神灵,昭明功德的时候,怎能使乐舞欠缺呢。臣认为郊庙之礼应当设乐舞。”

于是诏令朝廷内外广泛商讨这件事。骠骑大将军竞陵王型诞等五十一人都赞同万秋的立议。尚书左仆射建王王皇噬认为:“圣王的功德虽然相同,但创定的礼仪却不一样,乐不相沿用,礼也不相因袭。自从大宋应天顺命,开创帝业以来,功业超过前王,教化盛于古人,朝廷礼仪和国家典章,都依照前代。自从后晋东迁,事务繁多而时间不足。虽然国家的重要法令典章稍稍具备,但遣佚欠缺的地方还很多。至于乐舞名目,郊庙礼仪,未能详具往日的规制。如今皇上功德又一次昌盛,以孝道治理天下,应当商定祭天祭地与祭祖的礼仪,用以昭示后代。查虞舜之乐为《韶》,汉朝改为《文始》,周代之乐为《大武》,室曲改为《五行》。由于眷念始祖有功而继宗有德,所以汉高祖庙乐称《武德》,汉太宗庙乐名《昭德》。董魏为亘游庙创作《武始舞》,为文帝庙制作《咸熙舞》。那么对于本朝祖宗的庙乐,应当另立乐名。晋代之乐如《正德》、《大豫》,到了塞伐也不改换名称,衹是称为《前舞》、《后舞》,这种依据前代的做法,是不合事理的。如今应当更改权定的名称,将《凯容》改为《韶舞》,将《宣烈》改为《武舞》。祖宗的庙乐,一概凭德定名。如果祭庙不毁迁,那么庙乐就不用其他名称,就像选产担、选塞查、选亘眯、还塞童、汉景帝等君主庙乐,都有美号,乐舞就凭美号而定,没有其他名称。对于章皇太后庙,按照诸儒的意见,衹奏文乐。何休、杜预、范宁注释有‘初献六羽,一语,并不说乐舞舞人行列,因为说舞人行列,干戈就在这行列裹。这注释表明妇女与战争之事无关。郊祀之乐,不再用其他名称,仍然和宗庙之乐相同罢了。查考《汉志》,如《永至》等乐的名称,各有意义,应当照旧不变。到了塞置,太祝衹有送神之礼,而没有迎神之礼,近来有人论议说立庙是用来让神灵居住的,庙祭时神就如同常在一样,不应当有迎神送神的礼仪。臣认为造一切违背了制礼的初衷。建立庙宇来让神灵居住,一年四季按时祭祀,用以表达孝亲之思的感情。神灵是升天还是降临,没有一定,为什么一定要常住在庙裹?所以《祭劝说:‘迎来神灵的时候快乐,送走神灵的时候哀伤。,甍堕注释说:‘迎来神灵而快乐,快乐的是亡亲的到来,送走神灵而哀伤,哀伤的是他不能知道亡亲能不能受享祭礼。’《尚书》说:‘祖考降临。’《漠书。安世房中歌》说:‘神灵来饮宴娱乐。又,《诗》说:‘太王、王季、文王三先君的灵魂在天。’《诗》又说:‘神明回归。’注说: ‘回到天地之中。’这都是说神灵有去有来,那么有送迎神灵之礼,也就很清楚了。就是周代名为《肆夏》之乐,也是为迎神送神而设之乐。古代以人称为“尸”来象征死者神灵,所以《仪礼》中祝有迎“尸”送“尸”之礼,近代虽然不再用“尸”,怎么可以缺少迎送之礼?又,傅玄有迎神送神歌辞,这就表明东晋没有迎神之乐,并不是往昔的典制。”

散骑常侍、丹阳尹建城县开国侯颜竣立议认为:“如果道德功业有不同的称誉,那么乐舞也就有不同的礼仪,任何时候,没有沿袭不变的制度。所以典章制度有所增减损益。至于礼、道丧失,称谓习俗走上邪路之处,在大宋中兴受命的时候,见闻所及,须有所改革,前代谬误的典章制度,应当改正。郊祀之所以有乐舞,原出于《周易》、《周官》,历代进行讨论,无不援以为据。所谓‘扫净土地来进行祭祀,用黏土烧制的器皿作礼器’,衹是用质朴与诚心彰明天地美德,而典章制度的设置,道理本来就和这不一样。《周官》说:‘国家有了变故,就祭祀上帝和四方山川。又说:‘四块圭有璧作底座,用来祭祀天、旅祭上帝。两块圭有璧作底座,用来祭祀地、旅祭四方山川。’这裹四方山川不是指地,那么可以知道上帝不是指天。《孝经》说:‘郊祀后稷,用以配祭上天,在明堂祭祀文王,用以配祭上帝。,那么《豫》的作乐,不是郊祭天。大司乐的职务是:‘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用以祭祀天神。,郑玄注:‘天神,指五帝和曰月星辰。’帝王在夏历正月时,在南郊祭祀他所受命的上帝,那么冬至和夏至的祭祀,又不是祭祀天地。查考各部经书,关于郊祀有乐的问题,没有看到明确的证据。宗庙祭礼的事情,在以往典籍中记载得很清楚。于是从汉朝初年直到晋朝,虽然有时或许更改旧制,大抵相承不变,衹是不袭用原来的名号罢了。如今乐曲亡佚,世上通晓音律的人很少,关于重新创作的事情,臣听说过他们的议论。《正德》、《大豫》之乐的礼节法度一一存在,应当另立与以前不同的美名,修改使用。以《正德》作《宣化》之舞的乐曲,《大豫》作《兴和》之舞的乐曲,造就可以光大前代功烈,使后代子孙欢欣。前汉的祖与宗,各有不同的神庙,庙主的名称既然改变,乐舞的名号也就不同。如今七代祖先的庙合在一起祭祀,庭殿同在一个地方,在舞蹈的礼仪方面,不能每一庙另有其他制度。这一问题,后漠束平王刘苍已经议论过了。又,王肃、韩祗认为帝土的德化广大无边,天下不分内外,六代四夷的舞蹈,金石丝竹的音乐,应当都在宗庙演奏.我认为刘苍、王肃、韩祗的意见符合经典礼法,在当今适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