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坛时,奏登歌。开始祭献时,奏《凯容》、 《宣烈》之舞。送神时奏《肆夏》。祭庙迎神时,奏《肆夏》。皇帝进庙门时,奏《永至》。皇帝到束壁时,奏登歌。初献时,奏《凯容》、《宣烈之舞》。祭献完毕时,奏《永安》。送神时,奏《肆夏》。”韶旨许可。
孝建二年十月辛未,主管部门又上奏:“郊庙的乐舞,由皇上亲自奉行,开始登上祭坛以及进庙到束壁时,一并奏登歌,乐歌不延奏到三公祭献之时。”左仆射建平王刘宏又参加讨论,认为:“公卿祭献时,也应当奏登歌。”
主管部门又奏称:“在元旦朝见群臣的大会以及祖父二庙的斋戒祠祀时,登歌照旧都在殿庭中设置演奏。查祖庙祠祀时,依照新的礼节制度,升堂唱歌的人上殿,演奏弦管的人在殿下;如今元旦朝见群臣时,升堂唱歌的人也应当上殿,演奏弦管的人在殿下。”诏旨一并许可。
宋文帝章太后的庙乐还没有合乐的歌诗,垄逮大塱年间,派尚书左丞殷淡创作新歌诗,砠查又亲自创作堕去屋、宣立后的歌诗。
后汉正月初一,天子驾临德阳殿受群臣朝贺。佛骨从西方来到,在殿前嬉戏,激荡水势变成比目鱼,在水中跳跃嗽水,兴起云雾遮挡了曰光;起雾完毕,又变成黄龙,长有八九丈,出水游戏,在阳光中炫耀。用两根长丝绳系在两根柱子的顶上,相距有好几丈速,两位歌女相对跳舞,在绳上行走,相遇时肩膀贴近而不倾倒。
从魏、晋到江左,尚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忭舞》、《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乐。
晋成帝咸康七年,散骑侍郎顾臻上表说:“臣闻知圣明的君主创作礼乐,参赞弘扬治政之道,用仁义教化,防止奸邪不正,对上祭祀宗庙,对下训育百姓,体现五行的纯正音乐,调协八方之风来培育正气。由于宫声纯正方平而崇尚道义,角声坚挺整齐而遵循礼节,弦歌钟鼓金石的演奏完备了。所以能通达神化之境,有百兽率舞之感,转移风气,改变习俗,达到和谐安乐的极点。衰亡时期,杂技兴起,观赏违礼的表演,如倒立反走、头脚放入竹筐之类,外则皮肤受到损伤,内则心肝受到摧毁。对于路边繁茂的芦草,尚且要牛羊不去踩踏,何况他们是天子的百姓,却不同情悲伤。加上全国诸侯春秋二季朝见,观光朝廷,聆听《雅》、《颂》的正声,看到仪仗的次序,这种以足踏天,以头行地的表演,倒反了天地的顺序,伤害了伦常的大道。如今夷狄正在星辽对岸,抵御外敌是当前急务,士兵每天吃七升米,就舍死忘生,奔赴国难,而造一过分奢侈的杂技,演员每天要发给五斗米。正当扫荡神州,治理塞、渣之时,像逭一类事情,是不能给边防将士知道的。应当下诏太常,纂集雅乐,反复演奏《箫韶》之乐,使盛运曰新,而歌功颂德之声,永远流传到后代,造就是《诗》中说的‘安及皇天而没有灾异,能够昌大他的子孙,啊!凡是对人有伤害的杂技,都应当废除。传布俭朴的美德,获得百姓时势太平的咏颂,所谓君主的仁德既然如同清风吹拂,而百姓就如同草受风吹一样地响应,就是指此而言啊。愚臣管见的忠诚之意,但望陛下采纳鉴察。”皇上于是废除《高短》、《紫鹿》、《跛行》、《鳌食》及《齐王卷衣》、《笮儿》等乐,又减少发给乐人的廪食.以后又恢复了《高短》、《紫鹿》二乐。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数刘曲在彭城举行元旦大会,按旧例由朝廷赐给伎乐。总章工冯大开列:“相承赐给诸王伎乐共十四种,舞伎共三十六人。”太常傅隆认为:“不清楚确定这一人数的依据。祇有杜预注《左传》佾舞时说过诸侯的伎乐有六六三十六人,臣认为这一说法不对。凡属舞蹈。是用来配合音乐的,八音能够和谐,然后才成其为乐,所以一定要以八个人为一队列。从天子到士,每一等级以两来逐步减少,两的意思是减少两个队列。杜预认为在一个队列中又减少两个人,到士时衹剩下四个人,怎能成其为乐。据服虔注《传》说:‘天子乐舞八八六十四人,诸侯乐舞六八四十八人,大夫乐舞四八三十二人,士乐舞二八十六人。,这一解释很是允当。如今诸王不再有佾舞,但他们的乐官舞伎,就是古代的女乐,皇上殿庭八八六十四人,诸王则应六八四十八人,这一道理和常例是很清楚的。又据《春秋》,郑伯接受晋悼公赠送的女乐二列十六人,晋悼公又以一列八人赐给魏缝,造就是乐舞以八人为一队列的明证。如果按照一些人的看法,衹有天子每一队列八个人,那么塑伯应该接受置惶公二列六人,置惶公应该赐给魏缝一列六人了。从天子到士,关于乐舞的典章制度,在尊卑的差级上,无不以降以两列。没有诸侯既降两列,又在一列中专门减少两人,近于减少一大半的人,不仅八音难以具备,也不合所谓‘两’的含义,杜氏的谬误是分明可见的了。国家典章的事情非同一般,应当下诏令详审更正。”他建议的这件事没有施行。
人类的诞生,没有人能知道是怎样开始的。人凭藉聪明才智,生存于天地之间。大凡喜怒哀乐的情感,好得恶失的本性,用不着学习就会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就这样做了。发怒时就要争斗,喜悦时就要歌唱。歌唱这件事,就是音乐产生的起始。当人们觉得歌唱还不够,于是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那么舞蹈是在歌唱以后产生的。歌唱与舞蹈,是用来宣泄喜悦之情的,如果喜悦之情缺乏节制,那么就流荡荒乱而走上邪路,所以圣人用宫、商、角、征、羽五声协和人们的本性,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来调节人们的流荡,而称它为音乐,所以它有移风易俗、平心正体的作用。
从前有蜮氏有两位女儿,居住在九层的高台上,天帝派燕子夜间飞往台上,这两位少女用玉筐把燕子盖住,过一会儿掀开来看,燕子生下两枚蛋,有五种颜色,便向北飞去,不再回来。她俩为此事而歌唱,这才有了北音。夏禹巡视南方,他的妻子怠山之女命侍婢在荒山山南等候夏区归来,壶山之女于足作歌。这才有了南音。夏后子甲在东阳黄山种田,突然刮起大风,天色昏暗,他迷失了道路,走进一户人家,这家生子,正在哺乳。有人说:“夏后到来,是一个好日子,这孩子将来必定大吉大利。”有人说:“如果这孩子命薄,受不了,将来准有灾祸。”夏后就把孩子带回家,说:“我认他做儿子,哪一个敢害他?”后来劈柴时斧头砍断了孩子的脚。孔里说:“唉这真是人生的命啊!”于是他创作了《破斧》之歌,这才有了束音。周昭王南征,在选ZL中死去,旦疆的车右芒篮尘身材高大而且有勇力,携坚玉渡江北归,旦公于是将酉翟作为圭余尘的封地,把家搬到西河,他怀念故乡而创作歌曲,这才有了西音。造就是四方之歌了。
在黄帝、帝尧的时代,帝王教化风行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无事。所以有击壤而歌的欢乐,庆云呈现的祥瑞,曰姓就据此创作歌曲。这以后《风》、《雅》的正声衰亡,而妖淫靡漫的乐调兴起。周代衰微时,有一位名唤秦青的人,善于唱歌,薛谈向秦青学唱歌,没有学到秦直的技能就辞别回家.秦青设宴在郊外为他送行,就敲着拍子唱起了送别的哀伤之歌,那声音震动了树林,连天上的流云都停止不动。薛谈就留下来不再离开,完成他未竟的艺业。又有一位名蝗娥的女子,她束往齐国,到达雍门时,没有饭吃,于是她就卖唱为牛,不久她走了,那歌声仿佛还在梁柱间回绕,一连三天都不断绝。周围的人认为整继并没有离开。韩娥去住旅馆,旅馆的人欺侮她,她就拉长声音,哀哀地哭泣,全乡无论老少,听到了都相互看着,悲哀流泪,一连三天吃不下饭。人们赶繁把她追回来,她回来后,又拉长声音歌唱,全乡老少,高兴得拍着巴掌跳起舞来,不能制约自己,忘掉丁原先的悲哀。于是拿一大笔钱送她回去。所以雍门这地方的人善于唱悲哀的歌曲,是由于仿效韩娥当年的发声。卫国人王豹住在淇川,善于歌唱,河西的人都受到他的影响。齐国人绵驹住在高唐,也善于歌唱,齐国的西部,也继承了他的艺业。前漠有一位虞公,善于歌唱,他的歌声能使屋梁上的灰尘飞起来。像这一类的歌唱,都是不配合音乐的。《尔雅》说:“不配合音乐的歌叫做谣。”
凡是乐章古词,今天尚能保存的,都是汉朝的民间歌,《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白头吟》都是这一类。吴歌杂曲,都来自江南。自晋、宋以来,渐渐有增加补充。
《子夜歌》,有一个女子名子夜,创作了这一曲调。晋孝武叁五年间,王鳄王塑些家有鬼歌唱《子夜》。殷允任职豫章的时候,侨居豫章的庾僧度家也有鬼歌唱《子夜》。殷允任职豫章,也是在:左五年间,那么可见《子夜》是太元以前的人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