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旧县。
新淦侯相,汉代旧县。
丰城侯相,吴国设置时称富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丰城。
建城侯相,漠代旧县。
望蔡子相,漠灵帝中平年间,汝南郡上蔡县百姓徙居此地,设立县名称上蔡,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望蔡。
吴平侯相,汉灵帝中平年间设立,县名汉平,吴国时改名吴平。
永脩男相,漠灵帝中平年间设立。
建吕公相,漠和帝永元十六年,分割海昏县而设立。
豫宁侯相,漠献帝建安年间设立,吴国时称西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康乐侯相,吴孙权黄武年间设立名阳乐,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吴令,汉灵帝中平年间设立。
艾侯相,汉代旧县。
鄱阳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孙权分割豫章而设立,治所在鄱阳县,赤乌八年,治所迁至吴芮旧城。《永初郡国志》有历陵县,汉代旧县。何氏志无。领有六县。户三千二百四十二,人口一万零九百五十。距州治水路有四百四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八百四十里,陆路有二千零六十里。
广晋令,吴国设置时名广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广晋。
鄱阳侯相,汉代旧县。
余干令,汉代旧县。
上饶男相,吴国时设立。《太康地志》有记载,王隐着《地道》上无。
葛阳令,吴国设立。
乐安男相,吴国设立。
临川内史,吴国孙亮太平二年,分出豫章郡的东部都尉辖地而设立。领九县。户八千九百八十三,人门六万四千八百零五。距州治水路有一千一百里,陆路有一千零二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干八百三十里,陆路三千里。
临汝侯相,汉和帝永元八年设置。
西丰侯相,吴国设置时称西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新建侯相,吴国设置。
永城男相,吴国设置。
宜黄侯相,吴国设置。
南城男相,漠代旧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新南城,束晋时恢复旧名。
南丰令,吴国设置。
东兴侯相,吴国设置。
安浦男相,吴国设置。
庐陵太守,庐陵本来是县名,隶属豫章,汉献帝兴平元年,孙策分割豫章郡而设置。领九县。户四千四百五十五,人口三万一千二百七十一。距州治水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六百里。
石阳子相,前汉时未设置,后汉设立。
西昌侯相,吴国设立。
东昌子相,吴国设立。
吉阳男相,吴国设立。
巴丘男相,吴国设立。
兴平侯相,吴国设立。
阳丰男相,吴国时名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高昌男相,吴国设立。
遂兴男相,吴国设立时称新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永初郡国志》无此县,何氏志、徐氏志上都有遂兴。
安成太守,孙皓宝鼎二年,分割豫章、庐陵、长沙三郡而设立。《晋太康地志》上属荆州。领七县。户六干一百一十六,人口五万零三百二十三。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三百里,陆路三千六百里。距京都水路三千七百里,陆路不通。
平都子相,前汉置安平,后汉更名,属豫章郡。
新喻侯相,吴国设立。 宜阳子相。汉代旧县,本名宜春,属豫章,晋孝武帝改名。
永新男相,吴国设立。
安复侯相,汉代旧县,本名安成,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属于长沙。
萍乡侯相,吴国设立。
广兴侯相,《晋太康地志》上有此县,何氏志说是东晋设立,错了。
南康公相,晋武帝太康三年,以庐陵南部都尉管辖区设置。领八县。户四千四百九十三,人口三万四千六百八十四。距州治水路有三千七百四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千零八十里。
赣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宁都子相,吴国设置时名杨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雩都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平固侯相,吴国设置时名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南康公相,吴国设置时名安南,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
陂阳男相,吴国设置时名揭阳,晋武帝太康五年,将西康县和揭阳县的治所迁到旧陂阳县,改名胜题,那就是说陂阳原先已经是县了。后汉《郡国志》无记载,可能是后来吴国设置时将县名改为遏屋了。
南野伯相,汉代旧县,属豫章。
虔化男相,孝武帝大明五年,将虔化改立。
南新蔡太守,江左设置。领四县。户一千七百三十,人口八千八百四十八。距州治水路有二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三百七十里,陆路一千八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