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为的佛老思想以及驾空的乡村图片却是感动文人、而忘乎百姓的。与王维不同的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有部分作品却显示者重与躬耕生活的体验,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有特点的一部分,也是他诗歌最为精彩和千百年来使他一直保持着田园诗圣祖的根本原因所在。
《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至于士大夫亲身躬耕,并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而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及自己劳动生活的亦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的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情实景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着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中写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后回家休息得到的快慰,都极为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了农民普遍的感受;“四肢诚乃疲,庶无异患干”,(4)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一首而言,把进入官场比做“误落尘网”和“久在樊笼”,突出了一种走入官场的懊悔之心。“羁鸟”与“池鱼”则说明他在官场中的不自在,从而向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描写诗人在农田中干一些自认为该干的事。“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勾勒出一幅农缩画,流露出离开锦衣玉石的官场得到宁静的生活之趣。“久在藩笼里,复得返自然”酣畅淋漓的表达了自归田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与知心好友“怪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跟邻居“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此领”于是他在《与子俨等疏》中曾这样写道:“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曦皇上人”,而他的《桃花源记》中则有了心中最为美好的社会与人生理念。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陶渊明从下定决心去当隐士之日起,就没有回过头,他与社会的人们交往,别人说什么都是可以,但涉及到出仕问题,他就坚决抵制。别人在赴官的路上来看望他,劝他出仕,他作《与殷晋安别》说:“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大有绝交之意。他与农夫交往,尽管“田夫有好怀”,但若劝他出仕,他便说:“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5)“他既没有在官场生活中泯灭自我,也没有在自然田园生活中泯灭自我”,(6)这就是陶渊明特殊的隐逸风度,这就是他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