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陡然想到金先生对建立"文革博
馆"的倡议。这充满作家良心的倡议里包
着为
孙造福的渴望。但由于上述那些荒谬的误解,它同样被淡化,被搁置,被冷
理了。当上海作家赵丽宏发现年轻的一代对仅仅结束十年的中国历史最大的悲剧一无所知,我们难
还不应该敲响这警钟吗?只有叫后代人知
过去的一切,他们才会更透彻认识到现实的一切,不迷失于
边纷杂的生活里,知
什么和怎样
,把个人的人生信念和人类生存的永恒真理相统一。为了这些想法,我把这
书,作为向迟早会实现的"文革博
馆"呈送的第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文革"档案。
的烟囱,使我不寒而栗,仿佛置于四十年前法西斯肆
时血腥的气息里。我注意到,那些来参观的穿着漂亮的孩
们,个个瞪大天真的
睛,惊讶地看着他们前辈们经历过的实实在在的一切。不用说教,历史在说话,焚尸炉熏黑的炉
和人
解剖台上暗红的血迹都不会欺骗他们。当这些孩
们走
集中营,
里并无疑惑不解,而全都是不声不响,不蹦不
,陷
了成人一般的沉思。历史的悲剧也能升华
一
神圣
,这情
化人们对正义、善良、民主、和平与生命本
的
和珍惜,对邪恶、专制、战争和反人
的仇恨和警惕,唤醒每个人对人类未来命运都应
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意十足的淡绿
的
光,洒在一座万人坟墓
大的拱形石盖上。那
的石面被利
凿着一行字:
读了这信,我燃一支烟,一直
得烧到手指
,捉笔只给他写了一句话:
因此,我要扩大采访量。用筛选的方式,不断从一批批采访者中比较各类典型,同时以文学的
光审视之,再一个个
选
来,才能使这一百个普通人的内心故事,对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作
尽可能雄厚充实的包容。这样,就必须从我的生命中多支付时间。一个人一生能
成的事极其有限,如果这书能如愿地实现我的写作初衷,便是我此生最大的满足了。
"我没权利放弃这使命!"
一位读者曾写信谴责我:"你曾经信誓旦旦,要为我们一代人写-心灵史-,为什么有无尾,放一炮跑了?你死了?勇气没了?还是也
买卖去了?"
原先,我设想用两年时间完成这个写作计划。工作中我发现,这不是一作品,而是一项文学工程。凭我个人力量,要想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找
一百个最富个
、内涵
刻又相互区别的人
典型,用他们的心灵史,呈现这一无比
邃浩瀚的时代内容,何其艰难!况且有人经历独特,未必肯言之,或者未必善言之,或者未必能提供
文学所必需的特有而生动的细节。
"我们的命运是你们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