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语言憧憬(3/6)

人从各种色彩中感到黑与白的,至今仅此一幅,将来也未必再有。

那是非常不自觉的阶段。那也是天性流露最多的一个阶段,我完全没有料到。那时我依然缺乏感性,我依然没有看透自己是要寻求语言。那些画是在完全不懂色彩情况下进行的色彩诉说。改换语言——这意味着怎样的困难,那时我毫无估计。

古代以色列人认为:不能为书写文字者立碑。由此理由,古犹太金石文物几乎没有传世。也就是说,那些古时的作家真地腐为泥土永远消逝了。他们的切肤感受,他们可能写到极致的华章美文,是和流水与风一样的东西。

这样的思路,可能会把人导向艺术手段。像米开朗琪罗选择石雕,他相信石头永恒。然而这不是我的命题。我喜爱的是古犹太人那种能信仰一神教的宿命心情。在请求允许我仗作家之势妄谈美术之前,我想,首先应当传播一点宗教气氛。我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以成败论自己。我的画可能永远也得不到职业画家那样的承认,但是我对表现的坚持,我对语言的憧憬是虔诚的,如同流水对下游、如同风对方向的投奔。

哲合忍耶回民中的大手笔选择的方式,确实是我见过的最富启发性的方式。从阿卜杜·尕底尔·关里爷开始,哲合忍耶便以阿拉伯文写作一种亦史亦文的作品。他们排斥了中国的文字,这勾我魂迷我性的语言,所以他们获得的东西我永远不能企及——如同信仰般的理解和欣赏。我作证:西海固阅读《热什哈尔》时的认真和倾心,完全如同仔细研究油画。

语言的改换——谜底果真如此么?

表现的孪生概念,果真是沉默么?

如果艺术也是一种宗教,也许它首先应该拒绝那些肮脏而不信神的异教徒。应当忍受一种扭曲,应当坚定地转弯,应当以拒绝为外壳,应当经过形式。必须强调中介、解读和翻译,必须变形带上一层硬壳。要相信神秘的感受会奇异地升起,如果对方腔子里长着湿润的人心。要信仰艺术的本质。

文学是最容易丢了艺术本质的一种艺术。

文学是最粗糙的艺术。

我毕竟急剧地成熟着。我也许没有相应的作品来当这种认识的后盾,但我确实独自找到了这金子般的认识。

以前每当经历了一次什么事情,或者懂得一点什么道理,而且都为时过晚——我总感慨:没有人曾经告诉过我。上过那么多学,但是我受的教育中并没有过什么认识(除了小学课程)。

后来从事文学,10年里从大小作家学者讨论会上也从未获得过什么认识。很少有人曾经与文学的本质碰撞。有时哪里碰撞了——如这些年不止一次出现过的文学政治化现象——讨论会也从未看破它。鲁迅先生一生被这个矛盾折磨孤独负重,但他的“小说作法”不单是信口戏作,他毕生没有找到自己的语言。

渺小者、卑贱者、失败者却可能多少揭破真理。也许真理从来是由失败者提出、再由胜利者证明的。像一个蒙古草原的白发额吉最初把我引上一条神秘道路一样;一个黄土高原的哲合忍耶如同严父,把我猛地推到了这道路的终点。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